付立新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語文課程,除了可以提高中職學生聽說閱讀寫作能力、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外,還可以通過接受人文熏陶,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修養。但是,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程卻遭受到冷落與歧視,有些學校甚至達到語文課程非常“尷尬”的窘境。本文從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程設置、語文教材改革、語文教學方法改進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進一步明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的教學方向,使語文課程更加適應中等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中等職業語文 課程改革 教材改革 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031-02
1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設置必須占有一席之地
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語文課,目的是提高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傳承傳統文化精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雖然國家教育部門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十分重視,但是這門課程與各個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相比,地位十分尷尬。從學生方面來看,由于語文不像專業課一樣給予他們新鮮感、陌生感,不像專業課一樣上一堂課就能實實在在地學到以前不知道的技能和知識,因而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與專業課相比,語文課可有可無,甚至有學生認為自己從小就講中文,到了中職學校就沒必要再上語文課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喜歡快捷方式的年輕人把語文課排斥到可有可無的邊緣地帶。從教師方面來看,由于語文教材涉獵內容十分廣泛龐雜,定位不夠明確、教師不知究竟該教給學生什么,茫然不知所措,由此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產生共鳴,教師也漸漸失去教學的熱情。學生不愿學,教師不愿教,這就是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的教學現狀。[1]有的學校甚至把語文課程當成選修課,使之處于可學、可不學的被冷落的地步。
為什么要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語文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了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語文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根本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但是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語文水平非常令人擔憂,多數學生閱讀能力差,不會寫文章,甚至連標點符號也不能正確使用,甚至有些畢業學生找工作應聘時不會很好地表達,說話缺乏邏輯性,不會寫簡單的公文,應聘時缺少應具備的禮儀常識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些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水準。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加強對語文課程開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改變語文課在人們心目中可有可無的狀況。對語文課程的開設制定較為系統的安排體系,保證課程開設的質量,達到課程開設的效果。語文教材囊括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學精華,而且也精選了部分外國文學的優秀作品。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應試教育,是以灌輸文化知識為目的,往往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再加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校園內人文教育嚴重缺失,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受到青睞,并成為信仰。存在的這些問題,決不是單一的政治思想課或一些專業知識的傳授所能改變的。而語文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能夠承擔起這一重任,因為語文教材入選的作品大都閃耀著我國歷史上優秀人才的智慧,如儒家的厚德載物、、仁愛誠信、嚴己寬人等;道家的順應自然、淡薄名利,真率曠達等;佛家的寵辱不驚,進退從容、自然清靜等。語文課正是要讓學生在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品德。因此,語文課不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也是一門人文素質教育課。語文課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修養,提高學生的思想內涵作為宗旨,接受人文熏陶,感悟人生真諦。[2]
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適用于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種類比較多,由于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學校間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異,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一樣,教材建設中一個典型的問題是,有些地區和單位存在著自作主張選擇教材的現象。出于職稱評定等因素的考慮,有一些教師自編教材給學生使用,有的甚至是“挪用”別人的材料。就近年出版的幾種較有影響的教材看,彼此間的側重點則相差甚遠。目前使用較廣的幾種教材,水平普遍不高,都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不盡人意的缺憾,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教材一定跟隨時代的變化,貼近青年人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要兼顧學術水準與時尚性。[3]
面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必須加以改進,首先要改進教材的內容和形式,教材的內容要新穎豐厚。二十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版本雖然在不斷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也有幾十種。但除了一部分教材內容對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數教材內容仍然承襲老教材的篇目,沒有走出“陳舊”的模式,其內容的豐厚、容納、創新及美感方面還有一定的缺憾。一些教師和學生認為這些教材只是對初中課文的重復和延續。所以在教材內容選擇上,必須選擇學生以前沒有涉獵過的名篇,讓學生真正感受中國語文的博大精深與魅力。
其次,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的形式也要有所突破,編寫應該有所側重,也就是要強調審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中職學校的語文不應在字、詞、句和語法等的分析上面花費太多精力,應側重于讓學生感受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情感的熏陶,通過對文章的深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4]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體裁不一,篇目不一,側重點不一。有的側重幾大文體的閱讀與分析,有的側重幾大文學體裁的閱讀與欣賞,有的側重對精品課文進行閱讀與寫作訓練,學校應都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課本。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審美情趣。
3 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方法要改革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開設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怎樣教的問題。學生對語文課缺乏興趣,教學手段陳舊和單調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很久以來,中等職業學校一直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與學上都存在著問題,課堂上仍普遍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則是被動的聽講者。教學手段仍局限在幾十年不變的模式中,久而久之,學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枯燥感、厭倦感。因此,更新教學手段已經勢在必行。
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去。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在組織學生討論某個問題時,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先設計一些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布置給學生,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在互動交流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語文課是否受學生的歡迎,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講課方式。語文的課堂教學不能一成不變的程式化,教師要教出個性與特色,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下功夫,在借鑒名家名師教學方法的同時,靈活地融入自己的教學特點,尋求一條適合中等職業學生特色,又被學生喜愛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其次,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要結合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從教材、教學、學習三個環節入手,對教材進行模塊化整合。所謂模塊化整合,就是對現有的語文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將教學內容分成幾個獨立的模塊講授,然后用一個相互關聯的綜合作業,將這些模塊聯系起來,針對不同的模塊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從閱讀欣賞、課堂討論、課后鞏固等幾個方面整合語文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最后,要充分利用網絡及計算機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當代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他們希望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信息。網絡及多媒體能夠提供大量豐富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信息,直觀性強,因此,通過計算機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提高學生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這就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云鋒.論析因材施教——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EB/OL]. [2010-10-13]http//www studa.net/zhongdeng/101013/11404937-2html.
[2] 徐鳳霞.試析關于語文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EB/OL].[2010-12-2]http://www.studa.net/gaodeng/101213/10091038 html.
[3] 陳洪教授訪談:大學語文課程應在改革中得到強化[EB/OL].[2006-12-18]南開新聞網.
[4] 汪瑞林.大學語文改革難在哪里—— 來自大學語文教學一線的聲音[N].中國教育報,2007-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