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注重范讀,在朗讀中要注意文中的意境,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采用豐富多彩的閱讀形式,注意閱讀的時間分配。
[關鍵詞]語文;朗讀;提高《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朱教仁教授也曾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使人知道,朗讀使人感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一、重范讀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好的范讀,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啟迪,美的熏陶。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最能把課文所表現的強烈愛憎情感直接傳遞給學生,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更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朗讀水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
二、重情境
課文字里行間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聯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角色,才能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要使學生越讀越好,教師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朗讀情境,如教師有效的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
三、重技巧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朗讀必須根據課文的不同文體進行指導。但不管是何種文體,教師都要遵循一點:根據學生的差異,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其誦讀技巧。
四、重形式
朗讀形式單一,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失去朗讀的興趣,所以在朗讀時可采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不過教師要注意不能讓學生為讀而讀,應提出不同的要求,體現出讀的層次性。還要注重評讀,使學生在讀中求新。此外,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準、讀好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興奮起來,達到樂讀的功效。
五、重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托。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運用的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