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佳妮
[摘 要]大數據開啟了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海量信息流入傳播領域,這就給科學傳播活動帶來了明顯的改變。這種變革在主體多元、傳播高效、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等優勢凸顯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下科學傳播中面臨的新問題進行細分的基礎上,從傳播主體的視角,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科學傳播;新媒體;科學傳播主體
[中圖分類號]NO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061 — 02
“大數據”時代是當前備受追捧的一個概念,它“泛指巨量的數據集,因可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視”。〔1〕大數據時代是一場信息革命,隨著這種“數據量大、類型多、增長速度快、存在未知相關”的信息進入人們的關注視野,進入傳播領域,整個傳播活動面貌煥然一新??茖W傳播作為一種以科學為傳播內容的特殊傳播形式,也會在海量信息涌入的過程中發生巨大的變革,迎接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科學傳播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充分利用數據優勢,推進科學傳播的持續發展。
一、 大數據時代下科學傳播的轉變
對科學傳播的廣義界定包括“科學共同體內部交流、正規的科技教育、非正規的科技教育及科普工作、技術傳播等”〔2〕幾種形式,而狹義的科學傳播主要指科普基礎上的科學與公眾的互動。
傳統的科學傳播以科技新聞、科技出版、科技信息、科學普及、科技寫作等形式為主,借助傳統媒體進行科學思想傳播,以此促進社會普遍科技素養的提升,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公眾理解科學。而隨著當前網絡媒體的發展,“人類無疑進入了一個網絡和移動通訊為核心,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基本載體傳播科技的新媒體時代”。〔3〕這種新媒體在科學傳播上的應用恰逢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海量的信息通過新媒體海量的信息平臺進行全方位的呈現。科學傳播的主旨由公眾理解科學向公眾參與科學轉變,并且分析整個傳播過程,傳受主體、傳播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第一,傳播理念的更新:公眾參與科學、公眾與科學的互動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95年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專家約翰·杜蘭特就提出了這一概念,但是其在實踐領域卻存在著困境。一方面是普通公眾沒有獲取科技信息源的途徑,另一方面是獲得的信息沒有便捷的傳播途徑。然而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媒體科技傳播卻克服了這兩個制約因素,使得科技傳播活的的指導理念發生根本的轉變。
第二,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興媒體已經極大地拓展了公眾參與的空間,公眾開始成為重要的傳播主體。但是公眾在信息獲取源上卻存在著源頭缺乏、核心消息難以獲取的情況,因此,權威信息的發布仍然掌握在媒體的手中。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的開放、權利的分散化、數據分析主體多元、信息源頭多樣化導致了傳播主體的多元。普通大眾也能夠成為科學傳播的主體,不再是科學家及科普作家的孤軍奮戰。
第三,目標受眾的針對性:信息高度個性化已經成為現實。數據挖掘的技術可以根據用戶過去的行為模式預測其信息的需要,過濾他們不感興趣的信息,更方便高效地搜索他們需要的信息,為其進行個性定制,配送個性化的信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眾傳播,傳播的有效性被最大限度的提升。
由于每個用戶的興趣都會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必須高度個性化。通過數據記錄的每位用戶的個人興趣愛好數據分析,準確定位用戶訴求,當用戶使用時,向用戶提供某一方面的或全部的感興趣的信息,以期更加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由于人的興趣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數據系統及其分析必須是長期的、智能的,記錄用戶的興趣轉移,并且開發其潛在興趣,探索引領其新的興趣指向。
第三,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一直以來科學傳播活動主要以科技節目、科普書籍和科普網站為主,并且由于傳播內容的專業化,傳播主體相對單一,科學傳播作品不足,達到的傳播效果更是有限。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形式也必然呈現多樣化,以數據模擬演示或是各種科學實驗的動畫替代傳統的文字說明和簡單的圖片,給人以更直觀的印象,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另外,網絡和移動通訊設備成為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科普博覽、果殼網等受到科普愛好者的鐘愛;很多科協也都在網上開通了網絡科普社區,方便與受眾的即時互動;并且很多受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微博、微信等移動客戶端都可成為傳播科技信息的途徑。通過互聯網絡構筑的科學傳播平臺,實現了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雙向實時互動,改變了傳統科學傳播的線性模式,使得傳播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互動過程。
第四,傳播內容的豐富化:傳播渠道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使廣大受眾有機會接觸大量數據和信息,并能夠將信息及時的反饋、傳播。僅以科普作家為主的科學傳播是有限的,但是能夠運用海量數據挖掘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科技知識的廣大受眾的力量卻是無限的,數據分析主體多元,創新也呈現出大眾化趨勢,從而可能使數據信息的挖掘更加豐富多樣和海量,更多的我們身邊的科技信息將以不同形式呈現給公眾。
二、 大數據時代下科學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海量數據的開放使受眾獲得了豐富的信息,新媒體的應用暢通了受眾發布信息的渠道,架起了受眾與科學之間的橋梁。但是大數據在帶來難以預期的價值,為整個社會帶來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其帶來的挑戰。目前大數據在我國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在數據獲取的法律權限、數據存儲和分析能力以及相關人才培養方面還都存在不足,這些也會使大數據時代下不斷變革的科學傳播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是信息的準確度值得懷疑。由于傳播主體的轉變,以職業科普傳播者向大眾化方向轉變,職業的科普作家往往需要雄厚的專業知識,才能把枯燥的科技常識以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但是作為新興傳播主體的公眾卻不一定都具有專業知識,很多人只是“土根專家”, 傳播內容科技含量低,其傳播信息的準確程度更是無法保證。尤其是以傳統形式進行的科學傳播,或者是書刊雜志的出版,或是電視廣播節目,都有著一定的新聞把關,進行多層次的嚴格審核,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剔除偽科學的成分,但是大眾科普卻是沒有“把關人”的自主傳播,偽科學可能趁機占領科學傳播的領地。
其次,存在信息泄秘和信息騷擾的隱患。大數據的隱私保護技術還不成熟,哪些信息可以公開,哪些不能公開,以及進行何種程度的公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一方面,對于涉及科學保密和技術專利的信息,如果不當的公開,不僅傳播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個人的隱私保護技術也不夠成熟。科學傳播過程中會通過對用戶分析,發送推送信息,有些可能并不是用戶所需要的,或是發送時間和形式不符合用戶的偏好,造成信息騷擾。而且,隨著科學傳播主體的多元,完全以提高公眾科技素養為目的的傳播可能會被附著利益相關的傳播行為排擠,打著科普旗號的廣告和宣傳會混淆公眾的視野,將推送信息通過科技常識和軟新聞等形式傳播出去,對公眾造成誤導。
第三,信息海洋的泛濫。大數據包含著海量的數據,通過分析更是可以得出各種各樣的信息。隨著公眾參與的加強以及傳播的即時性,科技信息會成指數倍增長。很多信息會被重復報道,內容同質化嚴重,一些無價值的、甚至是虛假的科技信息也會進入公眾的視野,公眾往往會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科技信息數量的增多只是給受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但是也增大了搜索和選擇所需信息的困難性,而且面對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科技觀點,更是會莫衷一是,反而削弱了傳播的有效性。
第四,傳播過程缺乏系統策劃。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和分散,媒體進行整體策劃的科學傳播行為將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由分散的個體根據各人的興趣點進行的傳播行為。這種傳播缺乏整體的策劃,傳播內容往往是碎片化的,對于完整的知識體系,往往進行部分肢解,缺乏系統的整合,相關知識點的報道之間缺乏邏輯條理性,很難以一定的科技內容為中心,形成專題形式的科技知識體系,幫助公眾了解某一知識點的全部科技信息。
三、 科學傳播的改進對策
為迎接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在大數據時代的挑戰下推進科學傳播的發展,提升普遍公眾的科技素養,需要積極地解決和應對新形勢下科學傳播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加強公眾科技傳播能力的培養。隨著數據的開放和權利的分散,公眾在科技傳播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然而信息的可信度、表達的準確度、以及傳播的適用度都是無法保證的,因此有必要對熱衷于進行科技傳播的公眾進行培訓。在科普網站科學松鼠會上就開辟了專門的“科學傳播訓練營”,設置了在線課程,方便有興趣的受眾學習科學報道的方法,還設有實戰練習等互動環節,培養科技傳播人才。這種對科技傳播能力的培養如果能借助科技傳播網站的平臺普遍展開,對于科技傳播主體能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強化信息把關。針對科技信息準確度降低的情況,信息平臺有責任對科技信息的報道進行嚴格的把關。通過提前審查、專家審稿等形式,過濾掉那些夸張、曲解、誤傳乃至杜撰的科學信息,以嚴肅、嚴謹的態度對科技事件進行分享報道,才能發揮科學傳播的積極作用。同時公眾也應增加自身的責任意識,不能道聽途說,發表不負責任的科學信息,誤導他人,而應步步求證,以科學的嚴謹態度進行科學傳播。
第三,健全法律保障體系。為使得新形勢下科學傳播可持續的發展,增強傳播效果,必須健全相關法律,避免不合理的獲取信息。大數據發展的背后有著利益的驅動,往往掌握的數據越多,分析得到的結果就越精確,掌握的有價值的信息就越多。充分保護公眾的隱私權,避免不合理的數據濫用,公眾應該掌握更多的主動權,設置“隱私”和“信息”的開關,自主決定隱私的保密度及信息的獲取傾向,并且還要進一步細化,可以公開的隱私是何種程度的公開,面向誰的公開,信息推送的形式、內容、時間、長度等等。這些的實現,都需完善相關技術,強化信息保密和屏蔽功能,限制對信息的不合理利用,使用戶可以真正地掌握科技信息獲取的主動權,杜絕信息騷擾。
第四,整體策劃,優化編輯。為了進一步強化科學傳播的功能,還應強化傳播的整體意識,優化編輯,可以模仿重大突發事件時的專題形式,在科普欄目內設置專門的知識專題,通過整合相關知識點的多種素材,分門別類,進行精心策劃,呈現系統化的,具有邏輯相關性的新聞鏈接,梳理清楚繁雜的科學事實。避免簡單的復制粘貼、隨意堆砌、重量不重質的報道,要綜合多種表現形式,使得抽象的理論聯系日常生活,通過可視化的模擬程序展現給公眾。同時強化互動板塊,促進公眾的閱后研討,使得一次性的知識學習達到全方位的效果,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參 考 文 獻〕
〔1〕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J〕.科技與教育,2013,(04):47-49.
〔2〕黃時進.科學傳播導論〔M〕.上海: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7.
〔3〕陳潔.新媒體時代下的科技傳播發展之探究〔J〕.科技通報,2013,(11):26.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