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波
[摘 要]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解決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活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分層教學在學生剛入七年級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填寫一個調查表,了解學生對電腦的使用情況,通過這些方面的調查可以初步了解各個學生的一些情況,從而為分層做好鋪墊。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會表現出一些分化現象。此時,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態度、基礎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尊重學生意愿,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
教學目標的分層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高、中、低三個層次的不同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就應該要明確哪一層次的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達到什么程度。如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知識目標上,能夠透徹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有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主要提高在理論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實踐能力,重點培養操作技能,通過自學掌握如書本中的開動腦筋、親身體驗或者課后的高層次習題。中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目標上,要求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重點培養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踐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關的操作。
二、課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所收獲。如在教學八年級“電子郵件”這一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采用幾種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高層次的學生,演示一種用Web方式收發電子郵件,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計論、研究其他收發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時再作一些指導和點撥。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演示一種用Web方式收發電子郵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講解其他一兩種收發電子郵件的詳細步驟,然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對低層次的學生,采用的方法則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先作一些演示和講解,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給出幾個任務,讓學生去嘗試練習,必要時還要再作一些演示。
三、課堂練習分層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定,一堂課學生的操作時間要占整堂課的70%,做到多練。可見課堂操作練習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處理得好,學生的操作能力將會得到飛速提高。因此,在分層教學中筆者很注重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實踐。如在做比如將一個文件從A盤復制到D盤題目時,針對不同的學生確立不同的要求,對于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編輯”菜單中的“復制、粘貼”命令進行復制,而對于高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3種以上的復制方法,中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2到3種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課操作任務的同學,可以讓其擔任老師的助手或者輔導員,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幫助,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四、測驗分層
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讓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性練習或作品制作,有時可以給出一些附加題供學生選做。比如:在學完word后,可以根據層次差異設計出不同的題目。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可讓他們制作一份有關宣傳環境保護的電子小報,提出如字體、顏色、大小、布局、行距、頁面大小、藝術字等要求,并提供網絡,讓他們上網查找收集資料。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提供幾個樣板和素材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設計一張電子小報。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提供一個樣板和樣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讓他們模仿著做。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