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添
[摘 要]整理與復習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課型。要充分發揮它的效能,就要在教學整理和復習課時,注意引導學生構建網絡巧梳理,查漏補缺巧練習,拓展延伸巧運用,提高學生對整理與復習課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運整理與復習課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重要的課型之一。通過整理與復習,學生能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消化、積淀,為學習新的知識作鋪墊。然而,由于這種課型是對知識的回顧,教師們往往會以“題海戰術”為主,缺乏新意,學生們重復練習,課堂變得枯燥無味。
“整理和復習”既不同于新授課,又不同于練習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講究一定的方法與技巧,才能有效地提高整理和復習課的效率。我們在教學整理和復習課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巧梳理、巧練習、巧運用,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整理與復習課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一、構建網絡巧梳理
1.提綱式梳理。單元都可以劃分到各個知識領域,每冊教材中都對本冊教材的主要內容都有一個綱要性的概括,從中能清楚地了解到各單元所講的知識塊。如果我們在整理和復習時用好目錄,讓學生觀察目錄中這一單元的知識塊,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本單元講了哪幾塊內容,每一塊內容又有哪些知識點。這樣既能很好地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又能幫助學生掌握整理和復習的方法。
2.知識點梳理。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要理清各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構建單元知識系統。在梳理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知識歸納成體系。
二、查漏補缺巧練習
學生在學習新知時,教師通過作業批改與課堂提問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已有所了解。在復習課上,需要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絕不是舊知識的簡單重現。查找學生的知識難點,拿出一些錯誤題進行典型分析。明確解題思路和算法理解,通過比較,彌補學生不足。
如:簡便計算下面各題,它們有什么區別?
(4+8)×2599×25 369+98
(4×8)×2599×25+25369-98
這兩道都是學生在學習新知時易錯的題目。學生們在尋找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同時,通過交流,梳理出簡便算法:(4+8)×25表示12個25,是用4個25加上8個25,用到的是乘法分配律;而(4×8)×25表示的是32個25,用到的是乘法交換律或結合律,通過觀察、比較、交流、掌握算理后,很難再混淆。
在練習的設計上,不僅要吸引學生,而且要讓學生陶醉其中、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在練習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巧運用
在整理和復習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會運用數學方法,以最佳的解答策略去審視。通過適當地拓展與延伸,給學生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得到進一步提高。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復習后,可設計這樣的拓展性作業:(1)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設計精美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包裝盒;(2)找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盒子各一個,先測量出必需的數據,再計算出它們貼一圈商標紙的面積;(3)找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各一個,分別測量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或容積);(4)用一塊長20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紙板,制作一個高5厘米的無蓋的長方體盒子,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用圖表示出來。這樣,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總之,數學知識是由淺入深的,學生的理解也不是一次而成的。教師要做好知識梳理,設計好練習,查漏補缺,使原本分散的、零散的知識記憶串聯,要關注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