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新聞攝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分析了新聞攝影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的趨勢,針對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從強化新聞意識結合地方特色,提高職業素養等方面提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新媒體; 新聞攝影; 對策
[中圖分類號]J4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17 — 02
新媒體通常用于指代那些產生于傳統媒體之后的新興媒體類型,包括互聯網、手機、移動電視、交互網絡電視( IPTV) 等。隨著新媒體環境下數字技術的普及與進步,我們已經進入讀圖時代,傳統節目的灌輸性方法已很難被大眾接受,普通觀眾不再滿足于欣賞節目,而是更喜歡參與其中,目擊、感受、享受整個現場的氣氛,來體現自我存在性的熱情。至此,攝影藝術走出象牙塔,開啟了平民化攝影時代,數碼時代的推進和發展,使得新的傳播方式得以推廣,并間接推動新聞攝影產業。
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
(一)全民皆拍,打破攝影記者影像特權
新媒體給新聞攝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但同時也給新聞攝影帶來了更復雜的生存環境,尤其對于曾經壟斷新聞攝影霸語權的傳統媒體。當拍照片的不僅僅是攝影記者,當看照片的讀者也不一定捧著的是報紙時,傳統媒體的新聞攝影就必須跟上時代謀求變化。
以前新聞攝影是攝影記者的特權——他們擁有先進而又昂貴的照相器材,且能自如運用這些精密復雜的機器,還能在像化學實驗室般的暗房里調配藥水沖洗放大膠片,最終能將新聞現場再度還原。其他極少數能擁有器材和掌握技術的攝影通訊員、愛好者等只是作為新聞攝影的補充力量。但是當新媒體時代到來后,每個人都成了新聞攝影師。數字技術的發展使攝影器材日益智能化、自動化和平民化。當年柯達的廣告語:“你只需要拍,其他的交給我們”,在今天可以改為:“你只要按下快門,其他的交給相機”。數碼相機可以自動對焦、自動曝光、自動調節感光度,而且成本不斷降低性能卻不斷加強,今天消費級別的DC、微單就已經能達到千萬像素,還擁有窮舉不盡的如“人臉識別”、“運動模式”等應付各種場合拍攝需要的智能模式。人們不需要了解數碼相機的工作原理,甚至不需要清楚光圈快門之間的關系,就可拍下一張焦點清晰曝光正確的圖片,完全能夠滿足普通新聞圖片的畫質要求。
尤其當人人都攜帶的手機也具有了不錯的拍攝功能后,進一步將全民皆拍推向高潮。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案,主流媒體首發的圖片就來自于現場群眾用手機拍攝。這在當時引起新聞攝影界一片嘩然,更多專業人士認為硬件上的缺陷使手機不會對傳統媒體有威脅,但僅過去幾年我們就看到這種觀點的短見。現在的手機在拍攝功能上已經不輸于一般的數碼相機,生產商為迎合消費者的拍照需求還在加重此項功能的研發力度。我國現在有超過8億人擁有手機,其中3億人還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每個路人都是潛在的“攝影記者”。最重要的是新媒體還給予了這些拍客們傳播的舞臺。許多專業記者懷疑,博客給予了人們一臺印刷機,給予了每個人一家印刷出版社,通過網絡,借助網站、微博等平臺,他們可以自行發布自己釆集制作的新聞,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已達5.3億,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在沖破了行業所需的設備和術的限制后,人類特有的好奇心和傳播欲混合著社會責任感一同發酵。
在新聞現場隨處可見拿著相機、手機圍觀的群眾,他們人群分散卻數量龐大無處不在。從薩達姆被執行絞刑到溫州動車事故,以及舟曲泥石流的首發現場圖片,都是通過手機微博發出而被公眾知曉。現今他們拍攝的新聞照片不止在微博用戶間傳播,也被傳統大眾媒體認可和接納,獲得了公民攝影記者的稱呼。美聯社內已經成立了專門部門負責去尋找這些公民攝影記者,也建立起了相關制度去考察圖片源的可信度、確認使用權等購買事宜,隨后將這些圖片提供給全世界各大媒體。
有人發出攝影記者即將消失的哀嚎,認為他們是不可能對抗這些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非職業人士。可能在攝影記者奔赴采訪的途中,現場的照片已經在網上被轉載點擊了千萬欠;在攝影記者不被授權進入的沖突地區或災難發生地,全世界的網民已經在看當地市民拍攝的照片。當然除了對突發現場的拍攝搶占,公民攝影記者同職業攝影記者一樣會傾向于富有人文關懷的題材,拍攝所遇的社會美丑進行評價。而且因為傳播的數量優勢,經常可以通過形成輿論壓力來改變社會進程,例如微博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就得到了受眾廣泛的支持和參與,促成相關政府部門行動。
但是傳統媒體真的在新聞攝影上無可作為了嗎?實際并非如此,新媒體絕不是敲響了傳統媒體新聞攝影的喪鐘,恰恰相反,它卸下攝影記者記錄的重擔,也給了傳統媒體中新聞攝影稅變的機會。
(二)新聞攝影追求深度化發展
蛻變的第一個表現就在于新聞攝影開始追求深度。新聞性是新聞攝影的本質屬性,一張圖片只要具備了基本的新聞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怎么樣、程度如何)就算一張合格的新聞圖片,而且題材越重大新聞價值就越高。所以公民攝影記者在突發事件新聞上拍到的圖片,即使畫面表現力不如經驗豐富的攝影記者,卻在現場感和時效性快其一步。所以來自專業媒體的新聞攝影不應再專注于突發事件的現場記錄,多樣的圖片來源己將此領域蠶食。做深圖片,拍攝具有思想性的攝影報道才能維護媒體的專業性和公信力。正如普利策危機報道中心負責人Applewhite所說:“一時沖動拍攝的照片和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并不值得我們回頭學習,更不可能從中挖掘更多的內容。”充滿視覺刺激的圖片很快就會淡出人們的視線,只有對題材進行深入挖掘探尋事件背后的意義,才能使新聞不只是表象的記錄,引起讀者的思考和持久關注。但是我國的攝影記者尤其是都市報記者多處于按圖片數量發工資的考核制度下,功利化的心態使他們終日奔波于各個新聞現場,在緊迫的拍攝時間下通過高速快門不斷掃拍現場。對新聞背景不了解,也缺少采訪和溝通,致使圖片常常內涵缺失多為一些程式化模式化的作品。在攝影圖片稀缺的年代,這樣的作品為了版面需要可以妥協刊發,但是現在普通群眾也能拍到這樣的照片時,自然不會為此付費閱讀。隨著受眾讀圖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呼喚的是媒體高品質的攝影圖片。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已經注意到讀者的興趣轉向,紛紛開始改革制度加大投入支持新聞攝影深度報道。《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的圖片專版都顯示了一定的高水準,地域性的都市類報紙也開始增加相應的專版。各大新聞網站也都在新聞圖片下設立深度報道的欄目,如搜狐網的圖片頻道就有圖片故事、圖片專題等子版塊,騰訊網的圖片品牌欄目等。故事性強內涵豐富的非事件性圖片,是新聞攝影現在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新聞攝影呼喚高素質圖片編輯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新聞攝影圖片來源渠道日益多樣化,除了媒體的記者外,還有更多的公民新聞攝影師、簽約攝影師等為媒體供圖;商業圖片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且圖片做主媒體、攝影報道需要深化都使對圖片編輯、圖片總監崗位的需要更加強烈。美國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報紙都見山了攝影記者,雇傭了更多的圖片編輯。中國早在90年代初就有一些黨報系統學習西方設置了圖片編輯一職,不過職權過小不能決定圖片的使用。隨著《東方早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等強調版面視覺元素的報紙出現,才真正 始了圖片編輯的探路之旅。雖然在這一行業中的確出現了如孫京濤、王景春、李楠這樣的佼佼者,但是反觀全國各大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圖片編輯整體水平偏低,專業素質欠缺,究其根源這些應機制變化從攝影部主任甚至其他媒體從業者一躍而就的圖片編輯很少有相關的教育背景,對圖片編輯一職的作用和定位尚且懵懂。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策略
(一) 強化新聞意識,講究圖片“看點”
當有突發事件時,新聞攝影記者要保證及時到達突發現場,并根據需要拍好相關事件的照片。這些照片極有可能成為某個新聞的關鍵價值。在新媒體背景下,全民皆拍,大家都是記者,想要擁有獨家新聞已經不太容易了,突發事件通常在發生后的數分鐘內就會出現在互聯網上!新聞攝影記者拍攝重大、突發事件時,要考慮到讓圖片有“看點”,報道突發事件是記者各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需要記者有良好的攝影基礎,以便在應付突發事件時能夠臨危不亂,根據具體情形選擇角度及報道事件的切入點,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結合地方特色,做好圖片新聞
地方媒體記者拍攝新聞圖片不僅要注意拍攝角度,還應該和當地特色結合起來,凸顯地方的歷史、文化等特色。新聞攝影記者要抓住時機,及時報道當地的城市發展、工農業經濟建設,挖掘當地新聞并選準報道的切入點,這樣的圖片刊發的概率比較大。例如: 齊齊哈爾位于黑龍江西部,是世界大濕地,丹頂鶴的故鄉,歷史悠久,因鶴得名,齊齊哈爾每年都舉辦綠博會,宣傳地方文化,并圍繞綠色食品文化、鶴文化等開展一系列相關活動。這些活動中被拍攝的圖片,極易被國家、省級等媒體和機構選中并采用。通過這些活動圖片的公布與見刊,使人們了解齊齊哈爾這座城市以及相關文化,促進了齊齊哈爾的旅游業發展。
(三)加強專業培訓,提高職業素養
在當今社會,虛假的新聞攝影圖片可謂層出不窮,不僅讓人們懷疑其真實性,也使得媒體機構的信譽和權威性受到質疑。新媒體背景下的數字技術是一個矛盾體,運用合理可以促進新聞攝影的健康發展,運用不合理則會使人們懷疑攝影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國內眾多專家建議完善相應制度和圖片的使用規則,以免新聞攝影業遭受重大的損失!新聞攝影記者利用攝像機拍攝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攝影記者要保證現場的真實性,不能用任何方式改變或干擾現場,這是新聞工作的原則和底線!這就需要各媒體加強內部的專業培訓,讓新聞攝影記者知道自己對于社會負有重大責任,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素養。
三、結論
新媒體環境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人們感覺“世界雖大,盡在眼底”。新媒體環境對新聞攝影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是一對矛盾體。新聞攝影記者應明確自己職業的本質和底線,正確運用數字技術,處理好真實性和數字技術的關系。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新聞攝影從業者需要正確地定位自身價值,充分維護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