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靜
摘要 目的:探討腹部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及護理。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行腹部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表法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結果:觀察組治療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95.24% vs 85.71%)。結論:為有效避免腹部手術并發粘連性腸梗阻,術后應當給予積極的病情觀察,一旦發現患者存在粘連性腸梗阻,則需要立即給予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同時給予紅外線治療、胃腸減壓、腹部按摩等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腹部手術;粘連性腸梗阻;臨床觀察;護理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術后常見并發癥,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原因一般是由于水腫或急性炎癥的反應滲出,導致腹腔組織創傷、缺血或炎癥的刺激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尤其是術前伴有穿孔、腸梗阻、腸破、術后存在腸麻痹、腹脹等癥狀時間較長的患者,更易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因此,腹部手術患者給予積極有效的觀察、護理措施至關重要[1]。本文采取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探討綜合護理護理干預措施在腹部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應用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行腹部手術后并發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84例,其中男45例,女39例;年齡5~81歲,平均年齡(46.7±9.2)歲。手術類型:左半結腸切除術3例、閉合性腹部損傷手術7例、膽囊切除術11例、上消化道穿孔手術14例、粘連性腸梗阻手術23例、急性闌尾炎手術26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開始時間:5d患者37例、1個月患者27例、5年患者13例、10年患者4例、30~40年患者3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發生腸梗阻時間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如病情體征觀察、胃腸減壓護理、糾正酸堿平衡、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①加強基礎性治療:患者行腹部手術后,按照患者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并且加強對患者體征變化的觀察,加強對腸絞窄、腸瘺等疾病防治;②腹部紅外線理療:通過此方式能夠引導腸管發熱,3次/d,同時需要加強控制腸壁缺氧問題;③給予胃腸減壓護理:指導患者禁食,并取板作為未,采用胃管抽取胃腸道內部積液、積氣;④腹部按摩:術后對患者側腹部以順時針、逆時針交替的方式進行按摩,力道應當由輕至重,再由重至輕,按摩過程中需注意對切口的保護[2]。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治療24h內,患者腸梗阻癥狀解除,且其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消失,給予1年隨訪未發生復發;好轉:治療1~2d內,患者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給予腹部X線檢查,結果顯示可見少量積氣,或氣液平明顯減輕;無效,經2d治療后,患者腹部梗阻癥狀未得到明顯緩解或進一步加重,給予腹部X檢查,結果顯示氣液平明顯增加[3]。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治愈28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組別
n
治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42
28(66.67)
12(28.57)
2(4.76)
40(95.24)
對照組
42
17(40.48)
19(45.24)
6(14.29)
36(85.71)
![]()
2.211
P
<0.05
3? 討論
腹部手術術后約有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目前認為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急性炎癥反應滲出水腫,腹腔組織缺血、損傷,以及炎癥刺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尤其是患者在術前同時伴有腸穿孔、腸破裂、腸梗阻等并發癥,其術后更容易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粘連性腸梗阻應當首選非手術治療,但若治療無效,患者存在腸絞窄或腸絞窄傾向時,則應當給予及時的手術治療。術后短時間內觀察早期粘連性腸梗阻是否存在腸絞窄較為困難,而非手術治療過程中又存在著可能發生腸絞窄的危險,因此,給予患者病情觀察至關重要。
病情觀察:①腹部手術后1~2d一般為麻痹期,2~3d一般為不規則腸蠕動期,3~4d一般回復正常蠕動,而在恢復腸蠕動前一般會出現輕度腹脹,若患者術后4~5d仍不可自肛門排氣,且存在明顯腹痛腹脹癥狀,或術后已排氣,但后存在陣發性腹脹和腹部絞痛,則需要警惕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②加強引流液及腹部情況的觀察,觀察引流液性質、顏色、量,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情況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腹痛、腹脹以及腹肌緊張等癥狀。③通過給予有效的抗炎、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12~24h后患者病情未得到明顯改善,其存在持續性疼痛、反跳痛、壓痛、脈率加速、血壓下降、腸鳴音消失、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液體、給予直腸肛門指診存在血跡、給予腹部X線檢查結果顯示腹腔充氣腸袢增加以及液平面增寬,則需要立即做好術前準備急診手術,因粘連性腸梗阻具有較為復雜的病情變化,幾小時內可演變為腸壞死、腸絞窄、腸穿孔等[4]。因此,加強術后病情觀察,對于及時發現腸梗阻,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有效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是由于綜合性護理干預過程中,除了給予患者基礎治療外,還通過給予有效的紅外線治療能夠使血液循環進一步強化,有效避免了由于腸壁缺氧而造成的癥狀進一步加重的發生;胃腸減壓及腹部按摩,能夠使腸道管壁可能出現的腹脹、充血癥狀得以有效改善,對于促進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為有效避免腹部手術并發粘連性腸梗阻,在患者術后應當給予積極的病情觀察,一旦發現患者存在粘連性腸梗阻,則需要立即給予有效的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同時紅外線治療、胃腸減壓、腹部按摩等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