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仕珍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和原動力,是喚起學生情感體驗、拓寬學生想象思維的重要途徑。從教學實踐出發,著重闡述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根據教材內容與要求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感染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情境;自主學習;多媒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產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良好情緒。而激發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很好地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如下幾方面嘗試:
一、巧設導語,引入情境
心理學家對大腦皮層的機能研究表明,神經系統的組織也跟機體其他組織一樣具有“惰性”,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去克服。因此,講究“啟動”的藝術,導語的成功與否起關鍵的作用。具體來說,可用哪些方式設計導語呢?
1.從作者的身世導入或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方面導入,或兩者相兼
如:學習《左遷藍關示侄孫湘》,我們就可以從介紹作者的身世入手。韓愈,才華橫溢,忠心耿耿。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吳元濟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為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治集團。但兩年后,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憲宗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潮州距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八千里之遙,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時至藍關,大雪紛飛,當他的侄兒趕來送行時,韓愈不禁悲歌當哭,揮筆寫下這首名篇《左遷藍關示侄孫湘》抒發內心的感慨。我用這種方式把學生引進情感氛圍,造成共鳴,在這種情境下,學生更主動、更深入地理解了此詩的內涵,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以舊引新或者抓住耐人尋味的題目進行分析導入,也不失為好的方法
如:學習《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我們可從學生已經接觸過的物理學原理,根據多棱鏡反射出各種顏色的現象入手,亦可從特殊花色的人工培植方面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帶著新鮮感和好奇心自覺地閱讀課文,探究“花兒這樣紅”的原因,那效果是普通的教學手段所無法達到的。
3.故事導入
愛聽故事是學生普遍的心理傾向,如:學習《空城計》,我直接從學生熟悉的“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故事入手,聯前貫后,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我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成功用計退敵的另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空城計”。學生聽了,都興趣盎然地讀起《空城計》這篇課文來,很快學生就理解了文中的故事情節,把握了人物形象。
導語設計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根據課文的特點而設計,而主要的目的是在顧及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前提下,讓他們很好地深入課文的情境中去,帶著濃厚的興趣更主動、更準確地理解文本內涵。
二、巧借媒介,渲染情境
根據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相關的圖像、色彩、聲音、明暗等可使人迅速融入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聽覺、視覺等的聯動,并在情境的感染下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圖像、色彩、聲音、明暗等媒介的感染熏陶,可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迅速融入課文的情境中去,從而更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更透徹地理解文本內涵。
三、設疑探究,深入情境
疑是創造性思維的萌芽,它能引人深入思考和探索,引發無窮的探究熱情。然而怎樣設疑?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教者的主導作用,開發學生的自身資源,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展開質疑,思考想象,積極辯論,深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如:學習《駱駝尋寶記》一文,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前,我先設計這樣的疑問:①駱駝為什么要尋寶?②尋寶路上有伴嗎?尋寶之路艱難嗎?③它最后找到的是什么寶呢?這些疑問,環環相扣,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閱讀、討論,便可深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從而深刻地領悟文中駱駝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高大形象,激發了閱讀興趣,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四、角色表演,再現情境
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改編課本劇或指導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通過表演,可以讓學生體會相關情境,從而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表演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特殊檢驗。如:學習《范進中舉》一文,根據文中人物語言極具個性色彩的特點,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指導學生先將胡屠戶和范進在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改編成簡短的話劇,接著讓學生分組上臺表演,然后讓學生根據各組所表演的情況進行評判,評判演員對人物的語氣、表情、動作等的表演是否恰切等。學生通過表演和評議,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將理解得更為深刻。這樣的效果是“師授生受”的教學形式所永遠無法企及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教材適時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有效情境,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蘇立康.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12.
[2]張向葵.教育心理學[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12.
[3]刑永富.現代教育思想[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0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