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楚舒
摘 要:當今社會,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而在新課標中提到,思想品德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其核心是人文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作為人文學科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在其教學過程中貫徹人文素養教育有它的優勢。
關鍵詞:人文素養;人文精神;人文性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將課程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定位在加強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學分類目標中,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列為首要的目標,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內心精神世界的塑造是課程的核心,這反映了它作為人文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思想品德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其核心是人文性。因此,凸顯了學科素養中的核心——人文素養。
一、培養初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新課改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強調教學“人文性”。思想品德課程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來設計的,“我”即學生自己,它反映了課程教育對象與主體的統一,突出了以“人”作為研究對象的特點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和主要任務定位在加強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學分類目標中,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列為首要的目標,將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內心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只有真正具備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為國家進步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兩種基本需要。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從教師層面來說,必須面對全體的學生,立足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要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教會學生做人,完善學生人格。
1.對教材進行重新的處理,凸顯思想品德學科的人文性
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特點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以教材為基本依據,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靈活處理教學內容,通過收集和積累最新資料,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參與,讓他們積極體驗生活,豐富他們對我國國情的理解,從而引導他們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對教材進行重新的處理,凸顯思想品德學科的人文性。
2.善用以語言為載體的教學案例,拓展人文性
選擇典型的教學案例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景,全面拓展思想思想品德課的人文關懷,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政治教學案例呈現可以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師自身的語言、表達的優勢,在充滿激情的演講過程中實現教材觀點與學生心靈的溝通與共鳴。例如,在講“我知我師我愛我師”這一課時,我與學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誦教材第45頁“每個老師都有煩惱,但他總會選擇帶著微笑走進課堂……”“我們愛老師,是因為老師有一顆金子般閃閃發光的心。在我們失敗的時候,老師鼓起我們前進的風帆……”通過師生共同朗誦,讓師生的心相連,促進師生之間的交往,培養學生在尊師的人文情感。而這種以語言為載體的教學案例,是思想品德教學中最常見的。
3.革新評價機制,達到知行的有機統一,增進學生的人文素養
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之際,應大膽革新評價體制,建立與培養人文素養相適應的評價機制。由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主持制定的《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試行)》也明確表明評價機制可由多種因素構成,卷面的考查可作為了解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絕非唯一的方面,同時加以撰寫調查報告,日常行為習慣的考查等多方面綜合考評一個學生,促進學生把思想品德課的人文化精神要求落實到實處,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堅強的意志、樂觀的個性、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增進人文素養,擁有美好的人生。
綜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定位于人的發展,發掘課本人文內涵,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從而推動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與人文素質的有機融合;創設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人文情感。革新評價機制,達到知行的有機統一,增進學生的人文素養,造就認同自己的國家、熱愛學習、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充滿活力、能夠尊重與理解、懂得溝通與合作、追求幸福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林少杰.在學科教育層面深化素質教育的理性思考.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2003.
[2]劉文川.初中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質及其把握.福建省教學研究室,2008(12):38-4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