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輝縣剪紙藝術大師李愛榮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創作的剪紙作品《新二十四孝》充分反映了當代新農村的鄉土生活,風格淳樸稚拙、粗獷豪放,飽含真情,題材獨特,花樣繁多,具有較高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李愛榮 新二十四孝 輝縣民間剪紙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太行深處剪花娘
李愛榮,生于山西省陵川縣馬屹塔鄉干涸村,后嫁入河南省輝縣市薄壁鎮潭頭村高家,她是一位太行深處的農家女,同時,她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剪紙傳承人。其剪紙作品風格獨特,刀法純熟,內容豐富,擁有“萬剪不斷”的美稱。此外,她也是中華民間文藝促進會剪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她曾多次在國內外各種工藝美術大賽中獲獎,并被媒體大力宣傳和推廣,促進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李愛榮自幼跟奶奶學習剪紙,起初只是剪些簡單的窗花、喜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剪紙的情感逐漸由喜歡變成了熱愛。結婚后,生活勞作之余,喜歡獨處的她沒事就待在家里剪些作品。蝴蝶、花草、人物是她常用的題材,之后又逐漸轉入身邊的人物和場景。從她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當代農村的風土人情,還能體會到作品中的真摯感情,正是這些純粹的情感讓她的作品達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
在2004年第二屆“華夏風韻剪紙藝術展”上,其作品《父愛》一舉榮獲金獎;河南省著名民俗專家、省民間美術協會會長倪寶成將其作品改名為《新二十四孝》后,于2007年元月再次在河南省民協舉辦的剪紙大賽中獲得金獎;同年4月,央視七套《鄉土》欄目為其錄制并播出了紀錄片,記錄了李愛榮關于剪紙的藝術人生。
二、“形”之美
1.風格與技法
李愛榮的剪紙作品屬于典型的北方民間剪紙風格,具有淳樸粗獷、夸張生動、稚拙簡練的特點,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與農村特色。在其作品《新二十四孝》組畫中,簡潔明快的畫面色彩、粗獷樸素的藝術形式給人以熱烈質樸的印象。整體畫面主次分明,造型生動有力,線條流暢自然,看似注重造型,實則偏向寫意,體現出她的主觀意象造型觀。
在李愛榮的剪紙作品中,最常見的剪紙技法為“鋸齒形”、“月牙形”和“水滴形”剪法,其次為“條狀”和“網狀”刀法。雖然沒有現代學院派刻紙那樣透視合理、造型準確的精雕細琢,但只用一把剪刀就能創作出一幅幅生動流暢、淳樸自然的作品,也實數難得。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李愛榮剪紙所蘊含的民間野趣與獨到之處,使輝縣剪紙形成了不同于學院派嚴謹風格的民間派剪紙。
2.構圖獨特
民間剪紙一般都是把紙對折來剪,展開后是對稱的圖形,講究傳統構圖的形式之美與均衡之美。李愛榮早期的大多作品雖亦如此,但經過多年的艱苦磨練和潛心鉆研,她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構圖視角,給觀者以新穎的視覺享受。其作品《新二十四孝》構圖尤為獨特,除了作品四角的牡丹是對稱構圖,畫面的主體人物與景物都是獨立創作剪裁的;透視大膽夸張,將俯視的院落與平視的人物相組合,打破常規引人入勝;構圖不局限于物體大小、比例、位置等因素,整個畫面疏密有致,張弛有度,如人物周圍穿插著花草樹木、農具、日月星辰等景物,烘托主體、錦上添花。傳統中國畫崇尚“留白”的構圖之美,其“以一當十”“筆斷意不斷”的藝術手法,在李愛榮的剪紙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如貓咪的尾巴與畫面中人物穿的鞋子形成同構;打場的畫面以中心的一顆大麥穗代替了成百上千的麥穗粒。這樣生動大膽、別具一格的構圖著實給觀者帶來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拍手叫絕。
3.造型古樸
李愛榮剪紙作品的造型具有自然粗獷的原始之美和古樸稚拙的民間之美,其組畫作品《新二十四孝》充分展示了這一特色。這組剪紙具有連環畫性質,記錄了李愛榮從小到大記憶里的一幅幅場景,是具有獨創性的一組作品。畫面中主要刻畫的農家婦女形象就是作者李愛榮的自我寫照,記錄了她從兒時到中年的代表性場景。人物形象的造型變化極為豐富,單從發型的變化就能一眼分辨出不同的年齡段,從兒時的朝天揪,到成年后兩個大麻花辮再到中年時盤成發髻;頭部造型的表情也是多種多樣,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主人公細微的心理活動變化;衣服的造型更是花樣繁多,裝飾紋樣也極具特色,有固定的“鋸齒狀”圖形,也有“月牙形”、花朵、紅五星,都從側面體現出主人公所處的年代,訴說著久遠的故事。組畫《新二十四孝》中另一重要人物是“父親”,作品中的“父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男人形象,表情慈祥可親,衣服裝飾性紋樣少,但刀刀都傳神地剪出了農村男人的衣著服飾,尤其是每幅作品中“父親”使用的道具,如帽子、旱煙袋、拐杖,還有父親晚年額頭上的道道皺紋、長長的胡子,塑造出形象的真實感。
三、“意”之深
1.題材的情感與內涵
輝縣的民間剪紙題材通常為農村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場景物象,比如人物、動物、風景、花卉、瓜果以及民間諺語等,通過象征、比喻、擬人、雙關、諧音等手法,創造出物象與寓意完美結合的藝術作品,比如“蝙蝠”象征福氣、“葫蘆”象征“福祿”,寄托人們的美好愿望與期盼。李愛榮也創作了許多這類題材的作品,比如山中花草鳥獸,田野勞作情景,山民生活習俗等,也都充分體現了她豐富的想象力、精湛的技巧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比如在香港、澳門回歸時,她創作出上千幅蝴蝶作品,表達自己祝愿祖國統一的心聲;迎奧運期間,她所創作的迎奧運系列剪紙,雖不如日常農村生活題材的造型生動,但也能表達出作為一個當代農民對祖國2008奧運的期盼之情,對祖國未來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作品《新二十四孝》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題材所表現的情感與內涵,其中,除了兒時玩耍、干農活、出嫁場景等常見題材外,祭祀、孝敬父母、父親去世、追憶思親、裝棺入殮等場景均為特殊題材,是尤為難得可貴的民間剪紙藝術題材范圍,它所寄托的是李愛榮對其父的追憶與思念之情。根據自己從兒時到成年記憶里的父親形象創作了二十四幅樸實平淡的生活場景剪紙作品,表現出偉大的父愛與女兒對父親深深的愛。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
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圍城”現象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沖擊。2008年6月,李愛榮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名單,她的剪紙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從李愛榮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了解河南輝縣的本土民俗風情、生產生活場景,還能感受到剪紙藝人真摯的情感與最原始的祈盼,對河南省在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民俗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少華.中國剪紙[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1
[2] 輝縣市史志編纂委員會.輝縣市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3] 彭亞.山野一枝花兒——河南民間剪紙藝術個案研究[J].文藝爭鳴,2006(06)
[4] 彭亞.一位農婦剪下的的美好生活——品李愛榮剪紙《農民生活組畫》[J].美與時代,2007(12)
[5] 盛夏.游刃吐絲:剪紙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6] 李晉.淺析輝縣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J].文學界(理論版),2011(04)
作者簡介:
楊光,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