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長軍
摘 要:當前,職業中學德育工作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多種原因造成了德育實踐實效性較差的狀況,德育工作遇到了困境。僅從職業中學德育工作的手段與方式,與學生主體的關系,職業中學德育的內容等幾個層面上進行探討,尋求做好德育實踐的方法。
關鍵詞:德育滲透;職業中學;健全人格
目前在職業中學,德育要想擺脫困境,重新獲得發展的活力,必須探索產生這種困境的內在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走出困境,提高職業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
一、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學校德育工作滯后于當前社會經濟建設需求
職業中學是學生由幼稚狀態發展為初步成熟的關鍵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因此,學會做人是職業中學德育的根本任務。是對人的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職業中學的教育環境也存在著嚴重的德育實踐問題。中學的整體德育工作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學生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中學德育工作的具體要求是:既培養他們的吃苦耐勞,知恩圖報,又要修德精技,勵志創業;既鼓勵公平競爭,又不忘互助;既求真務實,又富有遠大的理想;既鼓勵通過正當途徑發財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國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實惠和享受,不能把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不能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陷入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沼。
2.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脫節
反觀我們的職業教育工作,并未真正關注中職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關注他們的生命成長和展現。在課堂上的時間遠遠大于在外實踐的時間,這使得他們對文化理論課的厭煩心理更加突出,德育實踐更加沒有保障。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實際作為思想政治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授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成長實踐和需要相脫節。學生不能用所學的思想政治課知識來分析和解決自己在實踐中所遇到的社會熱點問題。
3.學校的德育手段著重“說教”“灌輸”與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教育相脫節
職業中學德育存在著專業化和知識化的傾向,如把思想政治課置于封閉狀態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單一的說教模式,“灌輸”式的教學就成為知識化德育課程最簡便易行的方式。這樣,高尚的道德便縮水為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從而斬斷了道德與生活的血肉聯系,道德成了與學生學習無關的客觀知識對象。這種客觀和外在的知識對象與學生當下正在進行的生活無法聯系,因為實踐的時間過于少,學生無法產生真正的學習動機和熱情,無法進行也不愿意進行道德的自我實踐和道德的自我教育。
4.德育實踐中偏重教師主導作用,導致學生道德教育主體的缺失
現在,德育的組織者過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德育過程往往只限于向學生傳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規范,而忽視了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由于忽視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那么,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5.目前職業中學的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嚴重分離
中職學生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地擴大和增強。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對子女百依百順,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單親家庭人數也呈增加趨勢,所有這些現象,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二、提高德育實效的策略
1.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德育質量觀,職業中學德育工作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德育質量觀問題
當前,學校要結合中央和地方文件的學習,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引導教師正確地把握德育質量觀。要通過學習和討論,使教師逐步明確,德育不是為了培養一些“聽話”的學生,也不是為了培養僅僅有禮貌的學生,盡管好學生應該具備這些條件,但這些決不是衡量德育成效的主要標準。
2.在教育要求上設置坡度,在教育方法上追求多樣
只有因人而異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由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心理特征不同,成熟程度不一,即使是同一年齡的學生,也存在著道德認知水平的差異,這就要求德育體現出層次性,使不同情況的學生都能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提高。
3.德育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教會學生如何做有道德的人,而人格是在現實生活中磨煉出來的,可見,德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和交往中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階級關系,進行自我教育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評價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4.優化教育環境,提高校園文化氛圍,形成綜合教育合力
職業中學要在優化教育環境方面有所作為,包括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形成以學習為基礎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中榜樣人物和行為的渲染,校園文化氛圍的創設等。這種環境是無聲的,然而又是極為有效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的人格。
5.社會實踐是拓寬德育實踐的主要途徑
社會實踐這一德育途徑是溝通校內校外、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它能使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投入社會大課堂。但是,長期以來,職業中學德育對社會實踐重視不夠,活動單一,只重講授和理性理解。學校應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社會實踐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嚴密設計方案,明確活動目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讓社會實踐扎實、有效地發揮其德育功能。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