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特征,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小學生的心理活動頻繁,表露十分明顯,所以,教師必須要抓住小學生這種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全面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潛移默化地滲透素質教育。教師要改變教學思想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全面掌握運用語文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滲透;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在進行課改后,素質教育已經全面迅速地滲透到了日常教學中,語文學科不僅具有交流的工具性特點,更具有超強的人文性特征。而小學生現實的心理活動雖然明顯,但并沒有成熟,這就需要小學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地滲透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構建完整成熟的心理品質。
一、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是一種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語文素養提高的途徑,又是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要求學生規規矩矩地寫字,同時也要求其仔仔細細地閱讀,更要真實的感情感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概念要求教師要以教材為中心進行隨文隨堂講解,從而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二、教師要為學生建立合理的學習期望
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為生建立合理的學習期望。不僅要注重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學生情感的發展趨勢。每當考試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壓力都會增加,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對一的互幫互助關系,使小學生可以為自己訂立明確的學期期末目標。
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言傳身教地進行語文教學,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得到學生心理上的認可,形成師生雙面互動提升的關系。師生在課堂上彼此相互信任,同時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幫助學生感受教育,教師所有問題的提出都應當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實現教學互動,在取得彼此的信任與尊重后,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
三、師生共同樹立“大語文”的思想觀念
語文主要是語言的接受與運用,而語文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小學語文所倡導的是將課堂中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語文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真正發揮其獨特魅力。我們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使師生心靈沉浸其中,體會生命所有的真善美。“大語文”觀念就是將語文放到鮮活的社會中去,讓它經受社會的磨煉,最后得到最為完美的升華。
參考文獻:
李少茹.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知周刊,2011(8).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