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鵬
題記:同學之間的糾紛僅僅只是學海里的小漣漪,它呈現(xiàn)在人生長河里的狀態(tài)是同窗情中的美好點滴。作為教育者,必須看清楚同學關系的這一本質,不必過于糾結于對錯,更不能因此在情感上對學生產(chǎn)生偏見,而應把它作為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和處理問題的契機,把它作為促進學生不斷成長和成熟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教育的本質目的,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
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驅走冬日的寒意,我信步來到校長辦公室。校長正在跟兩個人說:“這個班的學生聯(lián)名給我寫信,要求她出班。”
原來,那兩個人是A學生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讀高三重點班,因上自習課接電話引發(fā)和另一個同學B的糾紛。第二天,另一個同學C參與進來,全班大部分同學聯(lián)名寫信給校長,要求A學生出班。
知道事情的大概后,我覺得很嚴重。不是因為兩個同學的糾紛,而是因為這個事情,居然大部分同學聯(lián)名要求一個學生出班,我想去和學生們談談。
校長說:“這個事情,安保處已經(jīng)處理一天了,去之前可以先到安保處了解一下事情的緣由。”
我告訴校長:“不用,我不以學校的名義,而是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去,學生之間的糾紛是小事,不需要刻意地評判對錯,倒是班上同學的情緒需要調整。”
晚上自習課時,我來到班里。“大家好!請大家合上自己的書,放下手中的筆。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我愿意借助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同學們走出目前的困境,我相信今天晚上的交流一定能給同學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益處。在來之前,我沒有去了解整個事件的緣由,我覺得同學之間的糾紛只是學海里的小漣漪,它在我們美好的人生中最終會成為同學情里美好的點滴,不需要我評判是非得失。所以,我準備講點小故事,讓你們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學關系,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維護班級氛圍和同窗情誼。”
第一個故事:穿行在沙漠中的兩個人是一對好朋友。途中,兩人發(fā)生了激烈爭執(zhí),其中一個人掌了另外一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被掌耳光的人什么話也沒有說,只是在沙子上寫到:“今天,我最好的朋友在我的臉上打了一耳光。”他們繼續(xù)行走,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處水潭,兩人迫不及待地跳進水中洗澡,很不幸,被掌耳光的那個人深陷泥潭,眼看就要被溺死。此時,他的朋友舍命相救,深陷泥潭者終于脫險。被救的人什么話也沒有說,在石頭上刻下一行字:“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的命。”他的朋友不解地問:“我打你的時候,你記在沙子上;我救你的時候,你記在石頭上,為什么?”這個人答道:“當你有負于我的時候,我把它記在沙子上,風一吹,什么都沒有了;當你有恩于我的時候,我把它記在石頭上,什么時候都不會忘記。”
“如果聽到第一個故事后就知道怎么看待和處理這次事件的同學,你們一定能考北大或清華(同學們笑),即使不行,也能考所一流大學。有哪位同學愿意談談看法?”講完故事后,我對全班同學說。
“楊老師,我知道您講這個故事是希望我們能包容同學的錯誤。可是,我覺得有錯誤的同學更應該主動承認,否則,我們怎么包容?”一個同學站起來說道。其他同學都向他投去贊同的目光。從他們的眼神里看出,同學們還未達到故事里被救的那個人的境界。我開始講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有兩個關系特好的朋友大李和小劉,他們一起外出探險,在森林里迷路了。夜幕降臨,大李問小劉:“你那里還有吃的沒,我特餓。”小劉在行李里努力翻了翻,沒找到吃的。半夜,小劉餓醒了,手突然觸摸到一個硬硬的東西,一掏,是一個饃。原本應該高興的小劉一點都不高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朋友。想了一想,覺得還是自己偷偷吃好一些,否則,朋友知道后會認為自己不誠實。正在吃的時候,大李發(fā)現(xiàn)了,非常生氣,不再理睬小劉。第二天白天,他們走出了森林。從此,兩個好朋友掰了!
“同學們,你們認為應該怎樣處理才不會影響朋友關系呢?”我問同學們。
一個同學說:“小劉在發(fā)現(xiàn)饃的時候就該告訴大李。”
另一個同學說:“可是,大李會認為小劉已經(jīng)吃了幾個,只剩一個的時候才告訴他,他還是會誤會,怎么辦?”
還有一個同學說:“小劉應該在大李看到時,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告訴他。”
還有幾位同學也談了自己的辦法……
我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在發(fā)現(xiàn)饃的時候,小劉應該告訴大李,這才是誠實的人應該做的。即使有可能大李會誤會他偷偷吃了饃,但是,說了實話的小劉內心是坦蕩的,他有理解小李和主動解除誤會的心理基礎。如果在大李發(fā)現(xiàn)后,小劉能坦然地將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告訴大李,他同樣也會解脫出來,并完全有可能得到大李的理解。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大膽地邁出一步,心里的結也會解開,友情如初。遺憾的是,小劉錯過了兩次機會,也錯過了后來的機會。
“通過同學們的發(fā)言,能看出同學們對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有一定的思考。第二個故事講完后,大多數(shù)同學應該都知道該如何處理你們班級的這次糾紛啦。接下來,我想把第三個故事講給還不能釋懷的同學和三個當事人。
第三個故事:當年我在讀中專三年級時,有一天上實習課,一個個子比我高、年齡比我大的同學惹惱了我,我打不過,就將10多個數(shù)年輪用的小樹墩砸向那個同學。后來的一段時間,我和那個同學的關系不太好。20年后,我們班在成都開同學會。我倆一見面,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講起當年的事情,都哈哈大笑,過去的糾紛和摩擦已然成了同學生涯中美好的回憶。
“同學們,第三個故事是我的親身經(jīng)歷。我想用它告訴同學們:在10年、20年后,時間會讓你們發(fā)現(xiàn)昨天的糾紛僅僅是三年同窗情誼的一個小見證。三個故事已經(jīng)講完,請大家以舉手的方式回答我,你們能依靠班級內部的力量幫助幾位同學處理好這件事情嗎?”
一個,兩個,三個,慢慢地,除那三個同學外,絕大部分同學都舉起了手。班長作為代表說:“老師,我們一定能處理好這件事情,請放心!”
接下來,三個當事同學都分別發(fā)言。
A同學說:“我誠懇地向大家道歉,在這次事件中,我做得不好。今后,我會努力注意處理好同學間的關系……”
B同學說:“我不會在意這個事情的,但是,我希望學校能公正地處理。”(說明該同學還沒有從事件帶來的負性情緒中走出來。我在寫這篇文稿的時候,才知道她是事件中被傷害較深的一個。)
C同學說:“我覺得我做得不好,我作為班級的一員,在同學之間出現(xiàn)糾紛時,理應作好協(xié)調,而不是站在某一邊讓事態(tài)進一步激化,我一定會處理好這件事情。”
第三天,我回訪班主任老師,他說:“同學們已經(jīng)集體向學校遞交了道歉信,并請求學校不再對三位同學進行紀律處理。班上的氣氛也恢復如初,幾位同學的關系也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