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梅 李瑞英
【摘要】我國正在實行教育基礎課程改革,為了更有效的實施物理新課程教學,教師必須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物理教學觀念,掌握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教學觀念更新研究就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物理新課程理念;論述更新途徑;新教材與教師專業角色的定位;新課標教學中物理教師的反思
一、物理新課程理念的闡釋及其教學觀念的解讀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個人對教育理念的理解、經驗和行為的理性感念和信念。
教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里采用的一切素材和方式。教科書是教材中的重要核心部分,但它不代表教材的全部,只是教學媒體中的一種。教學媒體則包括很多種。教師不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應該是新教材的挖掘者和設計者。新教材令教師教學的束縛降低了,而且也減少了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同時也為教師創造性地統整課程資源,設計、開發、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間。
課程改革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程教學。而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一個活動過程。因此,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去構建平等交往的師生關系;如何去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去學習。
二、物理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分析
1物理教師學生觀更新
物理教師要建立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人”的觀念。肯定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得到社會的認可。物理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素質,去關注學生的和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自我反省并不斷提高自己,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里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物理教師要建立學生處于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之中的觀念,要生活化綜合化的處理學生的課程生活,將課程從生活中提煉出,又回歸于生活,從而增加真實性和實用性。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邏輯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世界。
物理教師要建立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的觀念。所以在此之前,物理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對新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動機。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創建出更合適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能將舊知識鞏固復習。
2物理教師教學觀念的途徑
2.1更新知識觀:對新課標的學習,對新教材的研究
不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三個課程目標。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法,情感的態度與價值觀和知識技能一樣的重要。它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學習研究的樂趣,從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設置了很多開放性的欄目,可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知識,學習知識,但這些欄目是沒有所謂的特定的要求的。作為物理教師,只有掌握了新教學的特點,才能更好的發揮新教學的作用。
2.2更新學習觀:教育觀念的全新建立
行動的中心是觀念,而教育觀念對于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的教育制度而言,是應試教育,學生在其中充當的角色是用來記憶的機器。傳統教育模式教師在前面講,學生在底下聽,總是通過大部分人的理解來發展個別優秀的學生,難免忽略了那些普通的學生,然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注重的是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教學,而并非圍繞教師教學,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去學習,激發興趣,培養學習動機,這樣的教育模式才能令學生更好的更有效的去了解知識,全面發展自身的素質。
2.3更新學生觀:將師生關系重新建立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在上,學生總是把教師看成是嚴厲的,這樣就會疏遠了師生關系,知識的傳授也就受到限制,對教師的敬畏反而會對學生的自身產生不好的影響,對于教師去尊重和愛戴,這是應該的,但如果對教師有畏懼的心理,這樣就得不償失,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正常吸收,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效率,相反,在新課程標準中,改革了師生的關系,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情感生活全都顧及到,這樣就拉近了師生間的關系,學生可以對教師進行自己的理解闡述,也可以更好的將教師所講的內容吸收,從而令學生學會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取,以及適應創新的改變。
3新教材與教師專業角色的定位
3.1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新課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是學習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主動、獨立創新地發展自我。處于組織地位的老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研究每個學生的需要。作為物理教師,一方面要開發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學生更形象深刻的理解物理學知識;另一個方面,一個好的老師應擁有基于不同任務之上的組織各種各樣活動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勤于動腦的好習慣。因此,只有教師具備了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才能組織好成功的物學教學。
3.2課堂教學的指導者
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和機械學習轉向了積極主動和探究性學習,教師的教法也要變化。教師是否有效地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學習意識;是否營造了愉快的指導氛圍,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去學,創新地去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指導職責,也取決于教師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
3.3教學實踐的研究者
在課堂上,整個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的活動過程,也是教師不斷總結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研究教學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及其教學實踐的反思,對教師今后的教學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要經常反思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不斷探索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更科學化,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使新課程的時代精神得以更好的體現。
3.4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不是被動的行為主義者,而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和創新者,作為教學直接的實踐者,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去開發和創新一門新的、更貼近學生需要的課程,這本身給教師提供了在教和學方面提高和發展的機會,也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獨立發展有重大意義。如物理教學中,可讓學生親手制作課件,使對物理量間的變化關系更好的理解,設計小實驗等等。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又令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5教學理論的研究者
教師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研究者,教師只有對教學進行研究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師本身的素質。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成功的教學經驗并提出屬于自己的教學理論,從而指導自己和別人的教學實踐。新課程鼓勵教師探索獨樹一幟的個人教學理論,可見,教師既是教學活動中的學者又是教學理論的研究者。
在當代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并非本專業知識越多越好,反而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就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備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類知識無法通過他人的給予獲得,只有通過教師的親身教學體驗,通過“行動中的反思”和訓練才能獲得。所以在當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去學習物理知識,鍛煉能力,從而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