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所引發的變革是全方位的,不僅涉及物質層面,而且涉及心理層面。圖書編輯工作者在面對新媒體沖擊時,必然會表現出各種形式的心理困境。對于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應當采取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其產生的根源。一方面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正確評價自身的優勢,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媒體的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出版;編輯;心理困境
[作者簡介]何麗娜,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新媒體是計算機技術的最新產物,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并不是計算機技術與傳統媒體的簡單結合,其具有全新的媒體理念。新媒體所引發的變革是全方位的,其所產生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對于圖書編輯工作者而言,在面對新媒體時,應當樹立起積極的心態,調整自身的工作模式,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同時,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從而提升編輯工作效率,徹底擺脫由新媒體所引發的心理困境。
一、新媒體浪潮下的圖書編輯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巨大的媒體革命。第一次媒體革命,報紙打破了圖書的媒體壟斷地位。第二次媒體革命,廣播與電視打破了紙介質的媒體壟斷。第三次媒體革命,網絡打破了機構的媒體壟斷地位。在歷次媒體革命中,圖書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一種媒體,不斷遭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甚至有專業人士提出這樣尖銳的問題:圖書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其所指向的是“圖書”這個媒體概念。所謂“圖書”的消亡,不是其形式的消亡,而是其媒介概念的消亡。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已經發生了。或多數人認為電子書是紙圖書的數字化,將電子書視為一種圖書。實則不然,電子書是一種完全不同于紙質書的媒體。圖書是一種平面媒體,而電子書是一種多媒體。電子書不是數字技術與圖書的簡單結合,而是一種全新的網絡媒體概念。因此,電子書的出現,從根本上宣告了紙圖書的漸衰。雖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紙質圖書還會存在,但是也只是作為一種介質形式存在,其媒介概念已經終結了。
對于圖書編輯而言,這種變革意味著什么呢?首先,出版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經濟危機。圖書出版企業的主要利潤源自于讀者。新媒體時代,讀者在網絡上可以獲取大量免費的信息,即便是付費閱讀,其在成本支出上也遠遠小于購買紙質圖書。據最新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讀者預期的單本圖書價格在20元以下。假設,一名讀者一年閱讀20部作品,那么至少需要花費400元。而在網絡上閱讀同等數量的作品,其總共的花費大體上在80元左右。網絡圖書在價格上的劣勢是非常明顯的。其次,圖書在信息價值上的劣勢也是非常明顯的。以一部三十萬字的作品為例,假設作者花一個月的時間完成,編輯花十五天的時間審稿,印刷廠花三天的時間制作,銷售商花一天的時間進貨上架。那么,一本較為優質的圖書其生產周期至少要一個半月的時間。在一個知識高度生產、高速應用的時代,經過一個半月時間所生產出來的圖書,其信息的時效性是非常低的。由此可見,圖書的媒體功能已經相當微弱了,這是其發展漸衰根源所在。再者,新媒體為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傳播渠道。在新媒體時代,作者不再需要依靠出版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媒體讓自己的作品進入市場,作者與讀者之間將建立直接聯系,作者甚至可以直接向讀者銷售作品。最后,新媒體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編輯技術。以網絡小說為例,中國目前至少有300萬網絡寫手,所有作品的上傳都是自助完成的,幾乎沒有編輯的參與。事實上,即便像“起點中文網”這樣的超大型網絡小說企業,其專業編輯的人數,也只有百人以下,主要負責的是內容審核,其他簡單的編輯工作都是由智能系統完成的。由此可見,對于圖書編輯而言,這場變革將意味著“生存還是毀滅”。自新媒體出現以來,美國已經超過30%的編輯工作者失去工作。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崛起,傳統出版業的前景將更為嚴峻。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下,編輯工作者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形式的心理問題。對于這些心理問題,一方面要引起高度重視,另一方面要正確對待。
二、新媒體時代的編輯心理困境
正如上述所言,新媒體所引發的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由圖書危機所引發的編輯危機,將對編輯工作者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并且造成各種形式的心理問題。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新媒體恐懼癥。對于未知事物,人難免會存在一種恐懼感。當新媒體介入后,原有的編輯模式被打破,編輯工作者需要重新學習,并且采用新媒體技術從事編輯工作。對于70后和80后編輯工作者而言,這或許并不困難。然而,對于60后編輯群體而言,便有些力不從心了。因此,60后編輯往往會固執于自己的經驗,對新媒體持普遍懷疑態度,甚至拒絕接受新媒體。此外,一旦發生問題,則會采取“推諉”或是“替代攻擊”等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恐懼宣泄出來。久而久之,更會出現反感、焦慮、緊張、恐慌、排斥等心理困境,從而影響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
2.新媒體依賴癥。在80后編輯群體中,新媒體依賴癥表現得尤為明顯。80后可謂是網絡一代,其對于網絡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在編輯工作中,往往更加傾向于采用新媒體方式。然而,一旦失去網絡的支持,便會產生焦慮的情緒。如果無法順利完成工作,自會產生失落情緒,甚至對工作失去信心。此外,過度依賴網絡,讓80后編輯群體普遍存在著人際交往能力退化的問題。
3.新媒體自卑癥。這種心理困境,主要集中在70后編輯群體中。70后編輯一方面要面臨80后群體的競爭;另一方面要擔負起家庭責任。因此,一旦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便會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情緒。久而久之,在工作上變得越來越保守,不敢嘗試新的事物。
4.新媒體焦慮癥。在傳統編輯模式下,編輯可利用的采編手段是非常有限的。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處于爆炸式增長狀態。編輯所要面臨的問題,不再是信息匱乏,而是信息膨脹。編輯所要處理的信息,可能是過去的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非常容易產生信息焦慮。此外,智能編輯系統的出現,從根本上打破了編輯在編輯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巨大的職業危機感,容易讓編輯產生焦慮情緒。
三、新媒體時代的編輯工作策略
上述編輯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編輯工作者未能夠形成一套適應于新媒體時代的編輯工作流程。因此,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要加強編輯心理輔導,另一方面要轉變工作模式。具體而言:
開展網絡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樹立積極的新媒體學習心態。新媒體所引發的沖擊是巨大的,所引起的心理問題也是正常的。因此,在編輯心理困境問題上,應當采取一種科學的態度。作為編輯自身,應當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新媒體。作為企業,應當為編輯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幫助編輯正確認識新媒體,從而克服對新媒體的恐懼。
積極轉變角色,重新規劃職業。在傳統技術條件下,編輯實際上充當的是作者與企業之間的媒介。然而,由于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編輯的工作效率非常低,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毫無技術含量的簡單勞動上。而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編輯從繁重的簡單勞動中被徹底解放出來。編輯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媒介工具,而是具備專業知識的指導者。編輯與作者將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展協作,共同完成作品的創作。同時,對于一些具備條件的編輯,可以考慮從事其他形式的媒體工作,退出競爭日趨激烈的圖書市場,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加強與設計人員的協作。根據閱讀心理學,讀者一般會在幾秒鐘內決定是否閱讀某個作品。一本書是否能夠吸引讀者,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內容決定的,而是由封面決定的。由于編輯是最了解書籍內容的人,應當加強與設計人員的協作。這樣既可以增加編輯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在協作的過程中可以分擔工作壓力。
加強與營銷人員之間的協作。營銷人員長期奮戰在圖書銷售第一線,比編輯更清楚讀者的需求。雖然,新媒體技術可以避免編輯在信息上的局限,但是,畢竟市場分析不是編輯的專業。因此,在編輯工作時,尤其是在選題策劃階段時,編輯應當與營銷人員進行溝通。編輯工作者應當意識到,圖書出版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編輯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個。編輯工作者應當端正心態,重視營銷人員的意見,這也是分散工作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加強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在傳統技術條件下,編輯與讀者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編輯無法掌握讀者的需求。因此,在選題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新媒體是一種高度互動的媒體,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鴻溝被打通了,讀者與編輯之間的鴻溝也被打通了。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編輯必須與讀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在分析讀者心理的基礎上從事圖書選題及策劃活動。在具體操作上,編輯可以關注類似于豆瓣等書評網站,根據讀者評論的情況調整今后的選題策略。同時,也可以在網上公布讀者信箱,或是開設微博、微信等,從而在第一時間內獲取讀者信息。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期編輯心理困境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作為企業應當給予充分的支持,創造必要的學習條件。作為編輯應當積極調整心態,適應新技術,新形勢,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加強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合理分擔工作壓力,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編輯的心理問題。
[1] 丁桂芳. 新媒體時代傳統編輯的自我修煉[J].編輯學刊,2011(03) :54.
[2] 新媒體時代的編輯工作——上海市編輯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J].編輯學刊,2011(01):37.
[3] 李慶暉.對編輯角色的思考[J]. 新疆社科論壇,2001(03):62.
[4] 郝振省.新技術條件下編輯出版工作面臨的挑戰[J].中國編輯,2010(06):68.
[5] 蔣學東.數字出版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轉型策略[J].傳播與版權,2013(06)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