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墩祥
摘 要:污水處理一直是環境保護中的一個頭疼的問題,做好污水處理問題對改善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自動控制在污水處理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詳細探討,以便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自動控制;水處理中;作用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污水處理中的許多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實現污水處理的自動化控制,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對環保做出相應的貢獻。
1 污水處理工藝的簡述
1.1 常用的污水處理工藝
目前我國各個企業在對污水處理時常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生物處理方法,再用物理和化學處理方法作為輔助作用,其中以活性污泥處理工藝為最常用,該出苦力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古老的的一種方法。
1.2 污泥處理工藝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經常會伴隨著大量污泥的產生,但是這些污泥中基本上都會有大量的有機物存在,并且這些有機物不是非常穩定,容易出現腐化現象,有些還含有一些寄生蟲卵,因此必須進行二次處理,以防出現二次污染現象,所以,就必須借助一些污泥處理的工藝措施。
1.3 自動控制在污水處理中應用的必然性
目前污水處理常用的方法就是生物處理法,該方法是一種具有非常高難度的非線性系統。而目前我國各企業在污水處理方面無論是對其設計還是運行都沒有足夠的經驗,還不能很好的運用在試驗上,因此,在污水處理效果上還存在著很大的誤差,所以說,必須在一些高效的污水處理系統上實現自動化控制,促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其應用的作用,提高污水處理的工作效率,所以說污水處理實現自動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2 自動控制系統在污水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的污水處理自動化控制系統主要是由PLC系統的控制來實現的,其功能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控制方式非常靈活;(2)多種多樣的運行方式;(3)具有很高的系統自動化程度;(4)從分系統畫面可以靈活控制和操作各床體的運行;(5)各工藝步序的時間可以在上機位上進行設置;(6)具有很多功能,比如參數處理,制表打印,數據采集等。文章根據我國污水處理廠的實際情況,對污水處理自動控制系統的三個層次進行了詳細分析說明,這也是自動控制系統的重要作用體現之處。
2.1 控制層
污水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最底部的一層就是控制層,主要控制著生產單位的大多數部分,其主要有多個變頻控制站組成,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將處理設備和各個監控點的信號進行搜集和控制。根據目前的情況而言,控制層已經實現了對開關量和模擬量的控制,還能夠獨立自主的完成對數據的采集、計算和分析步驟,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日益變化的污水處理設備和工藝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實時處理功能,還能夠自主的控制設備的啟動和關閉,從而使設備的效率達到最佳狀態。控制層的設計原則主要遵循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被控制對象的所有要求;二是,在被控制對象的控制要求被滿足的前提下,使系統在操作起來非常方便、簡單、經濟;三是,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控制系統安全的運行;四是,將實際生產過程中工藝的改進和發展考慮進去,還要在對變頻控制器的容量進行選擇時,盡量多留出一點容量。
2.2 監控層
污水處理系統的組成環節有很多部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不同的環節在完成工作時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對不同的環節自動化控制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某一企業在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主要氛圍四期的污水處理、氧化溝、污泥干化、污水一段、污泥脫水等環節,為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環節對自動化控制的要求,就需要在自動化控制系統組成時選擇數量不同的變頻控制來組成,從而能夠形成一個相對來說統一的管理控制中心,這個控制中心也就是監控層,其主要作用就是在自身控制程序上,能夠很好地調解好各個環節的設備以及優化不同環節的自動控制,使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確保不同環節都能處于最佳的自動控制狀態。
2.3 管理層
管理層的主要作用就是科學、有效的將各個現場的污水處理狀況監控起來,從而能夠準確、及時的向上級領導傳輸生產過程中工藝參數,從而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出相應的參考依據,以便能夠更好地下達指令。目前我國企業的管理層主要分為兩部分:生產、企業,生產是對污水處理廠的控制中心,其主要作用就是監控整個污水處理廠的生產狀況,是通過網絡通訊的方式跟各個生產單元的進行通訊,從而能夠很好地接收到各個控制層傳輸過來的數據,并將數據進行存儲;企業管理層主要作用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將各個部門和領導進行計算機聯網,然后再跟生產前線進行聯網,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快速的傳遞,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3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水處理面臨著更多、更新的問題,實現自動化控制是必然的選擇,這將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牛學義.污水處理廠控制系統的特點[J].給水排水,2011(6).
[2]王力騫.自動控制在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應用及優化[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