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 劉俊慶 鄭繼貴 牛四東 孫羽
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伺服研制大樓建成后,研究所成功實施了能力組織結構調整,以不斷改進的網絡基礎設施為依托,有效實施了AVIDM協同平臺,自主研制的天鴻涉密網絡應用門戶平臺不斷擴展應用范圍,初步建立起面向知識管理模式的標準規范體系,通過創新知識服務空間,形成了集管理辦法、規范策略和知識支撐三維一體的立體格局。
通過覆蓋全過程、全要素的參數化、一體化、情境化、模型化的信息系統平臺,研究所推動了知識管理活動,在配合、融入、推動中心工作的遞進過程中,知識管理服務得以高質量生存和跨越式發展。
航天企業當前的需求呼喚目標管理,而目標的結構化五項原則(具體、可量化、執行性強、可實現、有時間期限)均適合以信息化、知識型手段來強力推動。因此,從源頭開始建立參數化模型,定量定義用戶的核心需求,并向全生命周期中其它環節傳遞,不斷細化完善,最終能成為一棵目標樹;此外,參數化模型可提供實際工作和目標要求的擬合程度,精確反映出是否滿足上游需求,能夠用于實時、定量評價和考核。
企業的目標是加速產品與管理成熟度,促進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因而需要完整的信息管理機制,以使產品和職能信息化需求能夠越來越緊地交織在一起。企業的基層單位工作側重于負責產品成熟,同時也有內部職能管理;機關部門側重于負責管理職能成熟,同時本處室也有專題改進活動,需要像產品一樣按期交付。因此,可把部門分為總成、要素和保障3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知識管理需求具有較大差異,應充分滿足其核心需求,并支持和其它職能協同進行目標管理,而利用知識服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優異績效。
信息服務的高級階段必須推進集成情境的知識管理與創造增值。情境是與知識及其活動相關的條件、背景和環境等,把情境要素明確、系統地集成在知識管理的實踐中,通過自動透明的方式識別和獲取知識工作者所處的情境信息,如業務目標、業務活動、個人事件、時間和地點等,并用這些信息促進知識管理過程取得更佳效果。
研究所是典型的復雜產品和技術研制單位,存在企事業2種管理機制,設計和制造并重,仿真和實驗數據管理同樣重要,研制和批生產模式并存,預研過程完整,寓軍于民、軍民產業協同發展,因而進行應用系統建設規劃和選型時必須充分考慮可行性,全面著眼合理性,重點保證前瞻性。
系統集成是根據應用需要,將不同的系統有機地組合成一個一體化的、功能更加強大的新型系統的過程和方法。從源頭開始一體化規劃和實踐,可避免先建設后集成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風險。而一體化充分考慮了企業整體需求,優化整合了核心工作流程和數據結構,以規范高效的門戶化操作大幅提高用戶的使用滿意度和忠實度,是軟件模塊化、管理標準化的深化延伸,同時也是實現參數化、情境化、模型化知識管理與創造的必須條件。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知識管理總體框架下,研究所結合實際需求,以產品成熟、職能落實和知識管理為導向,加強內外協同互動,在滿足知識安全的前提下構建了參數化、一體化系統,覆蓋研究所全流程、全要素的知識化應用需求,推進了知識管理系統建設從點、線、面向統籌構筑立體服務快速轉型,服務中心,保障科研生產和綜合管理跨越發展。
研究所知識管理發展框架為SPAK1+1,根據其模型特點可稱為“雙魔方”架構(見圖1),即一套應用服務體系,一套基礎保障體系。其中應用體系由產品、管理和知識數字化平臺構成,保障體系包含安全、規章和隊伍網格化基礎平臺,在體系級統籌考慮平臺間大量交叉協作集成功能,共同完成知識服務對全所業務、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100%覆蓋,實現各系統的統一登錄、統一待辦和系統一體化集成,以完整、便捷、高效的門戶型服務讓用戶滿意。
SPAK1+1中:S為超越、系統、服務、伺服等詞的英文首字母,強調為研究所提供新型系統服務;P代表產品、項目等管理對象;A代表管理、航天特色等管理職責;K代表知識、明晰等信息處理創造活動目標;1+1反映了基礎與應用、專業與協同、內網與外網、自主開發與專題合作、技術與管理、開發與實施等多種內涵。
總體架構中(見圖2),基礎保障體系是前提。產品研制和管理控制平臺在支撐主體范圍內信息化應用的基礎上,重點構建互動、融入的協同機制。知識管理平臺是轉型為立體格局的發展主軸,是信息化發展深度和層次的主要度量依據。3個平臺構成的應用服務體系,以信息門戶的形式把知識、流程推送到用戶桌面,助力各項業務的知識創造過程。

圖1 知識服務“雙魔方”架構
研究所通過完善專業隊伍建設,建立規章制定落實的閉環機制,在應用和基礎協同體系下,實現知識服務的持續轉型升級,從瓶頸嚴重、短板較多到系統增強、強力支撐,直至完全滿足用戶需求并不斷發展。
在新型知識服務架構的引領下,研究所一體化知識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并在應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產研組織模式對一體化數字研制平臺的迫切需求,研究所以安全達標的涉密信息系統為基礎設施,以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為支撐,以不斷發展的需求為牽引,優化調整產研一體的協同流程機制,暢通產品研制和綜合管理的互動渠道,在整合優化的統一信息平臺上,使用各類軟件或設備可以系統、完整、準確、高效、閉環地處理各項事務,建設安全、適用、高效的知識服務中心,以“新知識媒體”、智慧單元和專業系統一體化知識服務模式,服務于研究所科研生產和綜合管理過程,全面建設“數字化知識型伺服技術研究所”。研究所下一步將加強組織領導、專業隊伍和規章制度建設,全面落實規劃目標。
研究所應用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配置的數字化設計、仿真、工藝、數控加工、試驗驗證等計算機輔助工具軟件和系統設備,初步建立起新型研制型號的數字幾何樣機和功能樣機。以AVIDM數字化協同研制平臺為基礎,實現了技術文檔的上網管理,驗證了設計物料清單和工藝計劃物料清單的緊密協同機制。與主要配套廠初步實現了跨院協同,通過遠程視頻會議、文檔審簽發放和生產任務單的無紙化傳遞,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研究所下一步將增強產品數據管理軟件產品結構和技術狀態管理功能,把產品需求、試驗和綜合保障納入系統管理,初步形成伺服產品知識化生命周期管理平臺。
在伺服技術研發中,研究所更加注重管理職能的融入,形成了科研生產和綜合管理的互動格局。全面實施了天鴻應用門戶平臺產研通計劃系統,在2條生產線試點車間制造執行系統集成后,將形成工程項目管理中的訂單式任務主鏈條,初步實現無紙化產品數據包功能。為支撐產品研制過程質量管理,研究所啟動了基于過程精細化歸集的精益成本工程和外協廉政風險信息管控,與研究院物流中心實現了基礎數據和物資需求的信息連通。
研究所下一步將通過多種業務信息系統的整合集成,形成可靠實用的伺服技術研發和工程管理信息門戶。
研究所通過統籌謀劃,制定了伺服機構各部組件的設計、工藝、試驗和制造指南與規范,拓展技術情報和檔案編研范圍,以研究院知識管理系統為基礎,構建開發了知識情境化管理機制和手段,可基于任務、產品和完成物文檔類型把伺服技術各類支撐知識投送到研制人員桌面;研究了伺服技術知識可視化、關聯型管理機制。
研究所下一步將全面建立各種類型知識庫,初步構建伺服技術“新知識媒體”服務模式。
產品、職能和知識三維一體的新型知識服務架構結合了寓軍于民、產研結合的特定需求,力求全面深刻融入科研生產和綜合管理核心,已逐步建立起自主可控的覆蓋全地域、全過程、全要素的信息系統平臺,從技術基礎發展的角度保障了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在二次創業和市場化轉型中的體制重建、機制重造和能力重構,通過不斷完善和擴展應用,必將為實現鑄造國內一流伺服產品供應商和世界知名航天伺服產品競爭者的戰略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圖2 知識服務組件應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