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君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婦幼保健院 四川 紅原 624400
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臨床療效觀察
杜曉君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婦幼保健院 四川 紅原 624400
目的:考察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將30例足月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例,對照組單行改良式剖宮產術,觀察組行剖宮產聯合子宮肌瘤剔除。結果: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兩方面表現有明顯差異(P<0.05),但住院時間與術后24h出血量均與對照組幾乎無差別(P>0.05)。結論: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臨床療效滿意,可確保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在術后獲得滿意術后恢復效果,且手術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
子宮肌瘤為育齡期女性的常見腫瘤類型,相關資料顯示,在所有的已妊娠婦女當中,患子宮肌瘤者大概占到了所有子宮肌瘤患者的0.5~10%,且在近年來還表現有持續升高的趨勢。就目前臨床對此類患者的處理現況來看,是否在實施剖宮產的過程中一并對肌瘤給予剔除尚未形成共識[1]。我院為獲得有關此方面的第一手資料,于近3年內針對接受剖宮產生產的部分合并子宮肌瘤的產婦同時進行肌瘤摘除,結果顯示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于紅原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期間從2010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足月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下腹部手術史者以及其他內科疾病者。入選患者年齡19~35歲,平均(27.4±3.5)歲;初產婦19例,經產婦11例;孕周37~41周,平均(39.5±1.3)周;子宮肌瘤部位:單純漿膜下6例,肌壁間10例,黏膜下3例,混合型11(漿膜下與肌壁間)例;病灶直徑2.5~12cm,平均(5.8± 2.6)cm。將本次入選的15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例,分組后比較2組患者的以上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麻醉滿意后,對照組單行改良式剖宮產術,觀察組先行改良式剖宮產術,在將胎兒與胎盤取出并對宮腔進行清理后,對漿膜下與肌壁間子宮肌瘤先對其子宮下段的切口進行縫合處理;黏膜下肌瘤則先將肌瘤剔除后再將子宮下段切口縫合;肌壁間肌瘤一般先在病灶底部及其周圍采用采用20U縮宮素行輻射狀選點注射,之后再對肌瘤進行切除。對瘤腔一般采用可吸收線進行連續縫合并關閉,確認無死腔后再進行包埋縫合,術畢將2片米索前列醇放置到直腸內[2]。兩組患者均在術后30min常規使用抗生素1次,術后3~8d靜滴縮宮素,10U/d。
1.3 考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以及術后24h的出血量、住院時間,并進行組間比較,其中,出血量需聯合所有用過的敷料、消毒單以及墊巾等進行稱重,以重量值×1.05即為產婦的失血總體積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X2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雖在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兩方面有明顯差異(P<0.05),但就住院時間與術后24h出血量情況來看,均與對照組幾乎無差別(P>0.05),甚至觀察組住院時間還略短于對照組。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既定相關考察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既定相關考察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min)術中 術后24h 出血量(ml)住院時間(d)觀察組15 68.6±9.7 367.8±16.8 51.3±9.6 6.8±0.5對照組 15 47.4±8.2 312.2±11.5 50.2±10.6 6.9±0.7X2 / 4.017 5.836 0.864 0.502P / 0.037 0.031 0.478 0.762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是否可在剖宮產手術中一并開展肌瘤剔除術還存在著一定爭議。其中的部分學者認為,在妊娠過程中,子宮的逐漸增大同時也將導致子宮肌瘤病灶更加明顯,病灶面隨之增大,故在實施剖宮產的同時一并進行肌瘤的剔除,那么最終所形成的宮創面也相對較大,這勢必將對止血與縫合處理造成困難。再則,妊娠過程中還會伴隨子宮平滑肌肌紋結構的改變,這不僅將導致子宮收縮出現乏力,而且這還將更加加重術中止血的難度與術后感染率,所以比較而言,采用二次手術的辦法再進行子宮肌瘤的剔除是相對更容易的。但多大部分學者通過研究指出[3],在開展剖宮產的過程中一并進行肌瘤的剔除能更好地避免出現肌瘤紅色變性或產后急診手術增高的風險,另外還可免除產婦遭受而次手術的痛苦以及相應的經濟負擔,其觀點還進一步指出,子宮肌瘤在妊娠時其病灶將更突出更清晰,這將顯著降低剝離難度,而且其間對縮宮素也會更加敏感,只要縮宮素使用恰當、足量,那么術中出血也是可以獲得較好控制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行剖宮產同時一并進行肌瘤剔除,因為多了一項手術操作,其手術操作時間較對照組更長(P<0.05),術中出血也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但均在合理且可控的范圍之內,而且即是如此,觀察組仍在住院時間與術后24h出血總量兩方面指標數據并不比對照組差(P>0.05),甚至住院時間還較對照組有所縮短,該結果足以證實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幾乎不會對產后總體出血情況以及住院時間造成不利影響,產婦在術后仍可獲得比較滿意的恢復速度,提示此種手術方法在安全性方面是有足夠保障的。
綜上所述,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臨床療效滿意,可確保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產婦在術后獲得滿意術后恢復效果,且手術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吳東寧,馬忠芳.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98例臨床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3,43(9):15-16.
[2]陳清冉,鄒海瓊,孟龍.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92例臨床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7(2):384.
[3]姚立麗,張云山.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12):43-44.
R711.74
B
1009-6019(2014)11-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