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關鍵詞〕 語文教學;綜合實踐活
動課;課程資源;生活;本
土;家長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66—01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思想,將綜合實踐活動課列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在我國中小學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程資源的開發,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那么,如何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選準選好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呢?筆者進行了以下幾種有益的嘗試。
一、貼近學生生活,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緒,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應該選擇學生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以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1.以時間定選題。很多特定的時間是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好時機。如,端午節前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教學生包粽子、繡荷包等;臨近國慶節時,教師可以以《祖國生日》為主題組織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新中國的歷史、祖國各項建設的偉大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春節前夕,教師可組織學生了解春節習俗,搜集與“年”有關的詩詞,學做年夜飯,安排年節期間的日程等。
2.以空間定選題。學生熟悉的生活空間里,有許多綜合實踐活動的話題,從家到學校,從公交車到院落社區,到處都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筆者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結合學生的需求,安排了《交規我知道》《校園設計》《家中隱患知多少》等綜合實踐活動,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二、依托本土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傳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包括宗教、風土民情、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眾多內容,對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而言,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寶藏。
1.以地方特產為資源,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上《特產展示會》這一主題課前,筆者要求學生收集家鄉的特產,并將學生帶來的特產自由分組展示,包括“百合組、牛肉面組、釀皮組、灰豆組”等。很多學生主動拿出自己的特產邀請同伴品嘗,并為同伴介紹特產的特點,神情舉止中帶有濃厚的自豪感。學生通過觀察后,不但了解到特產的制作過程、相關故事及其味道,而且促成了學生之間的友好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欣賞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了自主合作學習,為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搭建了平臺。
2.以本地名人名品為資源,增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應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通過《蘭州名人》《蘭州名片》等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走近蘭州,了解蘭州”。活動中,學生尋找蘭州名人、拜訪蘭州名人、收集有關蘭州名品的資料、練習刻葫蘆、練習剪紙、游覽名勝等。學生通過匯報調查結果,了解到本地的名人、名景、名品。
三、發掘家長資源,打造別具一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
家長是一個社會群體,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從事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知識技能,是一本“百科全書”,是重要的“資源庫”。家長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而且能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活動組織形式更活躍、多樣化。如,六年級在開展《茶文化》主題活動時,筆者就曾邀請一位家長來學校作義務教師,為學生現場表演茶藝,沖泡并講解有關茶的知識。學生看著茶葉在水中翻騰,品嘗著各種不同味道、不同顏色的茶水,聽著家長講述有關茶葉的故事、制茶方法等,使得課堂教學趣味盎然。
綜合實踐活動是“無本”課程,這使得師生擺脫了“文本”的束縛,給師生開發課程資源以更大的空間。但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又對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教師只有有意識地拓寬課程資源開發的渠道,才能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真正落實綜合實踐課。
?笙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