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關鍵詞〕 語文教學;自主探究能力;重要性;環境;
設計問題;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78—01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的訓練、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可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應該培養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認識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是前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局長保羅·郎格朗說:“未來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嚴的標準,未來需要的人才不僅是會識字的人,而且是能夠自主探究、追求新知識的人。因此,語文教師應在意識和行動上充分認識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將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統一,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提高,才能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創造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基礎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建立平等、民主、寬松的師生關系及課堂環境,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在教學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要鼓勵學生去探究課堂中的各種知識,敢于和教師、同學爭論。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并且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分享,教師做適當補充。然后,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閱讀古詩,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借助課后的注釋學習每句詩的意思,并組織學生將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三、設計合理準確的問題是關鍵
自主探究離不開問題的設置,語文課堂探究活動主要是圍繞問題展開。所以,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引起全體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欲望,問題的設置要找準切入點,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學生了解新課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時,教師可先安排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去預習:1.你對于詩人都有哪些了解?2.詩人的故友是從哪里辭行的?3.辭行的時候是哪個季節?你是從哪句詩中讀出來的?4.你知道詩句中的“陽關”是現在的哪里嗎?5.你想象一下當時詩人送別故友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復習,就不會出現無功而返的消極心理,反而能夠激發好奇心,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給出恰當及時的評價是催化劑
積極、有效、及時的評價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是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催化劑。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評價學生,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要多肯定學生自主探究的成績,要贊賞學生的獨到見解,要點燃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熱情,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時,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預習的結果,對學生分享的知識給予充分肯定,對預習效果不夠好的學生不要急于批評,而要耐心地給予指導,教會其預習的方法,引導他們展開下一輪的自主探究學習。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關鍵在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要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把愛心獻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就能真真正正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笙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