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該文結合礦山采選類項目環境影響的特點,對礦山采選類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進行分析,并以福建金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鉛鋅礦的環境影響后評價為例,討論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工作要點。筆者認為礦山運營后環境質量等級未發生改變,環保設施運行良好,預測結果基本與實際監測結果一致,并提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礦山 環境影響后評價 環境質量
中圖分類號:X8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117-01
1 國內外環境影響后評價研究現狀
趙東風、閆來洪對回顧性環境影響工作進行過較深入的研究,對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原則體系進行了分析。周世良通過對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目的和對象的研究后,結合實際情況總結了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內容并提出理論研究,認為后評價的發展還需借鑒國內外的有效經驗才能逐步完善。趙東風、顧益民探討了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特點,認為在落實法律法規和規范評價方法、對大中型企業進行回顧性環境影響評價、建立評價專家系統、擴大評價范圍四個方面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2 項目概況及位置
2010年7月26日,福建金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購尤溪縣浩澤礦業有限公司資產,該公司位于尤溪縣梅仙鎮坂頭街,注冊資本600萬元,現下屬企業有寨頭鉛鋅礦、謝坑鉛鋅礦、峰巖鉛鋅礦等礦山,礦區位于尤溪縣城北東42 °,直距約13.3 km,在梅仙尤溪河北岸謝坑——峰巖一帶,行政屬尤溪縣梅仙鎮謝坑村、寨頭村、峰巖村管轄。本文對該公司下屬三個礦區進行生態環境影響后評價分析。
3 后評價生態影響分析
3.1 對植物影響
3.1.1 直接損壞植物群落面積
由于礦山采取是洞內開采的方式,目前對植被造成直接破壞主要是廢石場、工業場地、道路及炸藥庫,通過調查三個礦區的各工程占地面積一共74790 m2,因此可以近似的認為該項目造成的直接的植被破壞面積為74790 m2。
3.1.2 植被破壞情況
項目占用土地類型主要是林地,以針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毛竹林和灌草為主。項目建設前評價區內植被覆蓋完整,項目運行后造成植被剝離的情況。由于礦區沒有露天開采,因此對地表植被破壞成都有限。不利影響只表現在物種分布范圍有所縮小,但是不會造成物種滅絕,不存在危及生物多樣性問題。
(1)廢石場
礦山已生產多年,產生廢石總量約5.0×104m3,除用于維修公路,以及作為采礦工業場地的地基用石外,其余部分堆存于各礦硐附近的山溝內。因礦山的廢石堆存較為分散,整個礦區內共有廢石場106處,廢石場地原有的地表植被將被全部覆蓋,造成廢石場內地表覆土因無植被固定變得松散,對底面植被造成長期壓占和損壞。
(2)礦坑
目前除峰巖礦區還在開采外,其余礦區已停采多年。閉坑后及時對礦洞進行封堵,現已封閉未利用礦硐15個。但對開挖邊坡及礦洞周圍未設置截洪溝、攔渣壩等設施,在雨季易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壞。經過調查對比發現,礦山上部植被和原始植被在植被類型、數量和生長狀況上沒有顯著變化,說明礦山開挖后含水層疏干現象不明顯。
3.1.3 植被恢復情況
(1)自然恢復
評價區內大部分礦區已停采多年,大部分廢石場已經停用,在停止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植被自然恢復。經調查發現大部分停用的廢石場上已經長出五節芒、芒、類蘆、野葛等草本,恢復得較好的甚至出現繼木、胡枝子以及鹽膚木和馬尾松幼苗。少數坡度較陡,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廢石場仍舊寸草不生,恢復情況較差。
(2)人工恢復
已初步治理未利用棄渣場8個,棄渣場植被恢復費用15萬元。對棄渣場進行了覆土整地,覆土厚度為30 cm,共種植類蘆草籽2000株,種植桉樹4000棵,株行距為2 m×2 m,成活率為60%。
4 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結果分析
4.1 評價結果
礦區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改變土地利用改變、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沉陷等幾個方面。其中以植被破壞情況最為嚴重。
通過調查本項目對周圍的植物群落未造成大范圍的破壞,未造成任何陸生物種滅絕,不存在危及陸生生物多樣性問題,對植物資源的不利影響只表現在物種分布范圍和生境面積有所縮小。
4.2 對原環評的準確性分析
原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評價,生態環境現狀與原環評預測基本相符。該項目實際對周圍的環境影響表現在地表植被的破壞和水土流失方面,這與原環評的預測和評價重點是一致的。
原環評對項目環境概況和環境影響的評價重點、評價等級、評價范圍準且,能夠反映項目的實際影響,提出的建議也能保證生態環境基本達標,但評價內容不夠全面,相對簡單。
4.3 提出新環保措施
(1)加強礦區的環境管理,制定日常環境管理細則,保證礦區的環境管理措施實施到位。礦區廢石場必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減少水土流失,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
(2)保證礦區日常監測的正常驚喜,監測數據一出現問題能及時發現并改正,減少由于信息滯后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生態破壞。
(3)對可能產生地表塌陷區采取定期觀測,雨季進行1~2次,并及時根據變化情況采取設置圍欄和警示牌等措施對該區域進行防護,在發現塌陷與滑坡征兆后加密監測。
(4)礦區的閉礦期必須做好植被恢復 工作,將礦山之前的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尤其是廢石場和退役的工業場地,要進行全面的復墾措施和植被恢復工作,保證當地的生態環境基本恢復到工業生產前的狀態。
5 結語
通過對該項目的現狀調查和后評價分析,本項目正環境質量等級沒有改變,預測結果與實際監測數據基本一致,但是大部分停采后的礦洞和廢石場沒有按要求進行相應的生態恢復方案,沒有進行植被種植和復墾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壞和恢復的困難。在運行的礦坑和廢石場也未按要求設置截水溝及攔截壩,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最后提出幾點環境保護補救措施。
參考文獻
[1] 丁振華,王文華,瞿麗雅,等.胡衛萱;貴州萬山汞礦區汞的環境污染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J].環境科學,2004(2).
[2] 李靜,俞天明,周潔,等.鉛鋅礦區及周邊土壤鉛、鋅、鎘、銅的污染健康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