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梅
摘 要: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實行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該文闡述了大安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資產 產權制度改革 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197-01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實行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等權利,這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的改革由可能而變為現實。
1 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1.1 存在家底不清,產權模糊,資產流失的現象
土地是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有效保護村集體和農民土地的合法權益,是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1)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面積模糊不清,導致土地資源的流失,重新“實拉實測”又會引起大范圍的群眾上訪事件。(2)農村土地的不斷征占,減少了土地面積以及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出現失地、失業、無社會保障的“三無”農民。(3)有關部門援建的村小學校校舍,使用的是村集體土地,但房屋卻不歸村集體所有。
1.2 村集體資源少,收入渠道狹窄單一,缺乏發展后勁
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來源單一且呈逐年減少的趨勢。許多村為解燃眉之急,將資源性資產發包時間過長或一賣了之。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缺乏發展后勁,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1.3 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積累名不符實,空殼村依然存在
村集體自然資源匱乏,集體經濟發展途徑單一,收入來源少,集體經濟薄弱,村無實際積累,目前我市有12個資不抵債的空殼村。
1.4 村集體債權債務居高不下
全市村集體債權總額7177萬元,債務總額8802萬元,債務大于債權。在現有債權中,多數為陳欠農業稅、統籌提留款及義務工和積累工等內部往來款項,欠款時間長,清收難度大,相當一部分為無效債權。現有債務較多用于公益事業,債權人多為本集體組織成員,很多是多年前民間高息借貸,無法償還。村集體背著偌大個包袱謀求發展,難度較大。村集體債務居高不下,阻礙著集體經濟的發展。
1.5 村領導班子高素質創新人才匱乏,村民民主意識淡薄,對“一事一議”認識不到位,“民主議事”流于形式
對村集體經濟概念認識模糊,不知從何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認為無資源、無資金、無門路,畏難情緒大,沒有起到發展經濟的作用。
村民代表認為村集體經濟的好壞與自己無關,沒有積極地參與到集體經濟發展中來,進而發揮“主人翁”應有的作用。沒有與村領導班子形成合力來共同拓寬發展空間,延緩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村民代表不愿意參加或根本不參加會議,村委會不愿意召開或根本不召開會議,村委會雖然召開了會議,卻在項目、金額等敏感內容方面隱瞞村民代表,使得“民主議事”流于形式。
村領導班子法制觀念不強,村民民主意識淡薄,部分村干部雖按規定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民主議事”,但并沒有真正代表廣大農民群眾意見。
在未征求意見情況下,變賣處置集體資產,對集體資產的發包和出租收費取標準不統一,集體資產大量流失。
1.6 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制約著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家庭經濟的發展
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組織因資源少,底子薄,缺人才,缺技術等而不具備自身的發展條件。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外部拉動的引擎及政策性的大力引導和扶持,這制約了集體經濟和農民家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市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就業,土地流轉的數量越來越大,農民對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呼聲日益高漲,對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并分享增值收益的愿望也日趨強烈。
2 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問題
2.1 絕大多數村可量化折股的集體資產少
村集體較少或沒有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基本已發包且年限又長,暫時沒有收益分配。量化折股集體資產少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沒有吸引力,很難就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達到共識。
2.2 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定難度大
資產量化后股權分配對象的確認,直接影響到其能否享有權利和享有多少等敏感問題。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和戶籍舉家遷出農民,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實,時有舉家遷回的現象,村里很難掌握農民戶籍的動態變化。因此,對成員的確定離不開戶籍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
2.3 村委會和股份制經濟組織的關系難以處理
股份制經濟組織建成后誰來管理,怎樣管理是一個難題。原村委會大部分干部素質尚未達到管理的最低要求,普遍缺乏資本運作和企業經營管理的知識和經驗。加之股東關注分紅,對分紅期望值很高,若達不到股東的期望會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從外面聘請職業經理人,難以引進且即使引進了,股東將自己的股份交給素不相識的人管理也不放心。
2.4 村干部和農民對量化的資產能否保值增值心存疑慮
股份制從某個角度明晰了產權關系,明確了村民享受股份的多少,但是村民對量化的資產能否保值增值心存疑惑,擔心這些資產到一定時期被管理層化整為零,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如果股權隨意買賣很容易改變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所有權性質。認為過去集體企業失敗的教訓已經證明村集體興辦經濟實體很難取得成功。
3 建議
3.1 加強集體資產的管理,使集體資產取得最大的收益
一是盤活集體資產。主要是盤活集體的房屋、土地、設備等閑置資產,從而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二是將原來閑置的低值資產開發為具有升值潛力的資產。通過整理集體現有的土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通過整理荒地,增大土地經營面積,進而增加集體的收入。
3.2 堅持“因地制宜、村民自愿、量力而行、依法辦事、循序漸進”的原則
要在村集體經濟現狀良好,人財具備,條件成熟,易改制的城郊鄉鎮試點,取得良好成效后再穩步推進。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人才的選拔,要挖掘出有奉獻精神,有責任心,有經驗,懂經濟的人才來掌管股份制合作經濟組織。
3.3 要堅持民主決策,農民自愿,尊重農民群眾的選擇,把公開、公正、公平精神貫穿于產權制度改革的全過程
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堅持廣泛協商,分類指導,必須獲得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必須調動基層干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須依靠鄉鎮黨委政府的有力領導和“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及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成熟一個,進行一個,不能強迫命令,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
3.4 要推進以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界定、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決策機制、收益分配機制,健全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利益的長效機制,構建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現代產權運行體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