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巧妙設計導言、充分利用教具和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要采取各種手段,優化學習過程,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逐步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參與興趣 課堂教學 自我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83-01
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最佳手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變學會為會學,積極參與教學。要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必須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使之樂于參與,這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
1 激發參與興趣,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1.1 巧妙設計導言,激發參與興趣
教學之道,貴在善導。兒童的好奇心極強,思維比較活躍,如果老師課前能巧妙而恰當地設計導語,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如在講授“分數的性質”一節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語:中秋節當天,媽媽買了三塊大小一樣的月餅給三個孩子吃。媽媽先把第一塊月餅平均切成4塊,分給老大1塊。老二見了說:“太少了,我要2塊。”為了滿足老二的要求,又分的公平,于是媽媽把第二塊月餅平均切成8塊,分給老二2塊。老三見老二要了2塊,就搶著說:“媽媽,我要3塊。”于是媽媽又將第三塊月餅平均分成12塊,分給老三3塊。那么,這三個孩子哪個分得的多呢?你們想知道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同學們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對本次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馬上有了興趣。然后老師趁勢打鐵,出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課前便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產生了參與的動機,學生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較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1.2 充分利用學具,激發參與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作用,手促使腦得到發展使之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充分利用學具,也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教學時,在課前分別讓學生剪出形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再生用量角器量出每個內角的度數,然后算一下每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通過畫、剪、量、算這一連續過程,使學生初步掌握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性質。此時學生急于證明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教師要把握這一最佳時機,安排學生動手剪一剪,看同一三角形剪下的三個內角是否拼成一個平角,通過剪拼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無論三角形的大小、形狀、位置如何變化,其內角和總是180°。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興趣隨之激起。與此同時,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同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參與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參與的興趣濃厚,積極性較高,參與的效果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也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1.3 培養競爭意識,激發參與興趣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激發參與學習興趣,使之具有創新觀念和能力。如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要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將學生分成小組或獨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練習題,看哪個同學最快并準確地解決問題,哪個組完全正確的比例高。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全體學生參與進來,激起了上進心,創設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有一個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能親自去體驗成功的感受,樹立堅強的信念,提高了課堂參與興趣和團隊意識,促進不斷進取。
2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2.1 優化課堂教學的核心
要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關鍵在于怎樣優化課堂教學,其核心就是優化學習過程。學生有了預習和復習的準備,有了導入的推陳出新,認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這時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的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優化課堂教學,使之掌握學習方法,變多教為少教,變少教為不教,使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變桎梏為舞臺,變腐朽為神奇,提高教學質量。
2.2 優化課堂教學的途徑
小學生獲取知識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抽象認知過程,或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過程。因此,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把握認知規律,采取適當的手段優化課堂教學。優學必須優教,優教必須優學,將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認識新知識,從本質上說是認知過程。小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過渡階段。許多情況下獲取知識屬于機械性記憶,要經歷感性過渡到理性的學習過程。為了使學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識,有經驗的老師應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感性材料。通過演示、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激發其學習動機,使之學會遷移,最后達到會比較、綜合,最后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如教一個數學知識進場要將其分成組成部分,然后再將其整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分析、綜合的有機過程。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具體事物進行抽象演繹和概括后形成的結果。如在一個方框內畫7個三角形,5個圓,3個正方形,引導學生整體觀察方框內有幾種圖形,各有幾個。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滲透現代集合的思想。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其學習過程要先有所感,才能有所思,最后達到有所感有所知。所思是手段,目的在于所知。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積累了一定數量和程度的感知材料,就會自然開始抽象思維,才能達到理性階段,所以尤為重要的是如何組織感知過程。因此,有經驗的教師能根據具體情況優化課堂教學,抓住學生記憶的不同階段,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地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感知材料。應妥善處理感知材料的比例、鮮明的程度和程序的安排,做到匠心安排,以趣渲染,以味烘托,使課堂氣氛多姿多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為了讓學生理解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可組織學生利用簡單教具演示分蘋果的過程:分別出示9、10、11和12個蘋果,每4個分一盤,分別可分幾盤余幾個?按照每4個分一盤的題設條件,分2盤時分別余下2、3、4個蘋果。進而要追問學生,剩下的2、3、4個蘋果還夠一盤嗎?為什么?由此學生可感思,每4個蘋果分一盤,余下的2個、3個均不滿4個,不能分為一盤;余下的4個正好分一盤就成了3盤。教師在逐漸形成的板書中,用不同的顏色或圖案將除數與相應的余數標示出來,組織學生比較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這樣教師不用泛泛的語言,只用簡單的板書,化難為易,花費較短的時間使學生深刻理解了除法中余數必須小于除數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