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摘 要:責任感是個人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品質,是社會人民必須擁有的核心品德,是健全人格基礎,是能力發展催化劑,體現著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從幼兒生活著手,以孩子進步,大人退步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做個具有責任感的社會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班幼兒責任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31-02
培根說:“責任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說的沒錯,孩子的責任感是發展未來、站立社會的重要因素,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是教育的關鍵,德育的核心,教師應該早早的將責任感種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中,孩子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責任感,他才能自覺的做各種有益的事情,也只有從小培養責任感,以后長大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激發他們的拼搏精神和進取精神,照顧自己的家庭,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從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優秀的人才。
1 自我管理,孩子的自我責任感錘鍛
學會自我管理,是對自己生存和發展特有的一種積極主動地態度,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就等于掌握了開啟通向世界大門的金鑰匙,而這一切要從孩子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
陳鶴琴先生說:“凡事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應當讓他自己做”,要是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還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使其能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
鏡頭一:在睡午覺前,我會要求每個孩子自己脫下的衣服和褲子要翻好正反面疊好,放在床尾方便起床時及時穿,可班里仔仔(化名)脫下的衣服總是亂成一團,不翻也不疊,就一團亂的塞到床尾。
鏡頭二:在建構大區域內,孩子們盡興的構建著自己的摩天大樓時,當我說到要回去時,班里的幾個男孩子會就地扔下自己不需要的建構材料,不收拾這些不需要的建構材料就立馬轉身離開。
鏡頭三:在《秋天多美好》的主題中有一個樹葉黏貼畫的美工活動,在開展這個活動前三天,我就給孩子們布置了任務,請孩子們在活動前設想好自己樹葉黏貼畫作品,并收集好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孩子們都十分期待這次美工活動,因此都十分積極的準備,我每天也會不時的提醒孩子們要準備材料,班里有一個叫陽陽(化名)的小男孩,總說:“我沒有。”問他為什么,他總說:“他們(指爸爸媽媽)不給我弄好。”直到活動開展那天,陽陽還是什么都沒有準備,一片樹葉都沒有。
1.1 放開孩子的手,逐漸減少依賴性
如今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幫著做孩子的任何一件事情,致使許多孩子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進入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中,不會吃飯、不會穿衣穿褲、有些孩子甚至不會上廁所,百分百在生活上要依靠父母親和家人,但一個有作為的人,必須有良好的獨立性,孩子自己已經會做的事情,要鼓勵他自己去做,利用榜樣效應,引導孩子認真的完成每一件事情,不要包辦代替,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完成的習慣,逐漸形成孩子責任感的萌芽。
1.2 不要讓孩子轉任
“領導人教父”丹尼斯·韋特利博士說:“如果您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那么您必須使他從小就有責任感,在個人責任和個人發展空間之間達到平衡。”事實如此,要讓孩子具有責任感,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敢于承擔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來買單,不將責任推脫給家人或朋友。
2 尊重平等,打造孩子的獨立人格
給孩子獨立的機會,不再居高臨下,可以向孩子講一講成年人的苦惱,工作的難處和困惑等,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憂的想法,激發孩子的責任感早日成熟。
2.1 關愛老人,關心長輩
讓孩子關心自己的家人是讓孩子體驗對他人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將結合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開展一系列活動,向孩子發放“我愛我的家人”節日調查表,我讓孩子們問問自己的家人,了解他們的個人喜好、愛好、生日,他們為家做了些什么,他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等等,以及自己最想對他們說的話、做的事。然后我借用茶余飯后的時間,把孩子的調查表逐一跟大家一起分享,讓孩子們明白爸爸媽媽為我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都是因為愛我們,他們所有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們健康成長。
通過交流,孩子們明白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是那么的深厚,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為愛我們,我們要尊重他們、關愛他們,經常陪他們聊天、聽他們的話;每每到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給他們送上溫馨的祝福與問候,用我們的愛心來回報深愛我們的長輩們。
2.2 幫助同伴,友好相處
關心他人也是責任感的重要體現之一,這不僅讓孩子體驗與家人、同伴間的親情、友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培養幼兒的他人責任感。
在幼兒園的生活中,我發現小朋友有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師,從來不會想到請求同伴的幫助,更沒有去主動幫助別人的意識。因此我借用了一張漫畫,讓孩子明白舉手之勞的事情,幫助了別人,不僅能使別人得到各種快樂,也能讓自己因為得到他人的感激,使得自己內心充滿快樂,從而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2.3 春風化雨,賞識孩子
民民(化名)是班級里的小調皮,上課坐不住,隨性,時不時的還會招惹別的小朋友來向老師告狀;妞妞(化名)則是班級的“優等生”,聽話、乖巧,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為了讓民民改正缺點,我會刻意當著民民的面表演妞妞做事有條有理,是老師的好幫手,希望能借助妞妞這個榜樣來促使民民改掉壞毛病,可結果不盡人意,一周過去后,我發現民民不但沒有改正,反而對妞妞“不友善”了。因此我改變了方法,在表楊妞妞的同時,也會表楊民民,哪怕民民只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才過去三天,效果顯著,民民的行為有所改進,而且又和妞妞成為了好朋友。
3 在游戲分享中培養幼兒的集體責任感
陶行知曾提出“德育注重自治”的觀點,我們要求兒童結為團體,使其學習自己去管理自己,通過自我管理從而培養兒童的集體責任感、主動精神和集體生活能力。
3.1 出謀劃策,做游戲的主人
在日常教學活動或是游戲活動中,孩子們發現游戲玩法有問題,或是發現游戲中的不足之處時會習慣性的來報告老師,而不是自己想方法去解決,自己主動地去改進突破,這樣明顯體現出孩子缺乏一種主人翁的精神。因此,我把“你在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還有什么建議?”等作為每次結束游戲后必問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在集體游戲活動中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出謀劃策,解決問題,不斷摸索改進,使游戲內容不斷豐富,成為游戲的真正的主人。
3.2 明確分工,做同伴的監督人
在開學初,我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明確分工,包管班級內各個地方的工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包管區,每天都要對自己的包管區做整理和打掃工作,并由其他包管區同伴做檢查監督,這樣有利于孩子自覺完成職責,主動為同伴集體服務,使孩子在鍛煉中逐漸培養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
3.3 積極參與,做集體的榮譽人
馬卡連柯認為:“集體并不是等于一群人,而是一個有目的地組織起來的活動機構,是一個有活動能力的機構”,因此,我們在組織活動時,應該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榮譽感和為達到目的而組織的共同活動,不組織無意義的活動,而競爭性強的集體活動是大班的孩子比較喜歡,孩子同時會追求活動的結果,因此每周我開展各類競賽與評比,在競爭性活動中,我將孩子分成幾組,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提醒、暗示來促進該小組中的每個成員的集體榮譽感,提高群體的凝聚力,不斷強化幼兒的集體責任意識。當他們因為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為小組取得的勝利而歡呼雀躍時,群體凝聚力已在悄然匯聚,這不僅促進幼兒盡最大努力爭取集體的榮譽,還能讓孩子以更加負責的態度對待集體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
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的社會人,大家都不是孤單的存在于社會上的“魯濱遜”,責任感的形成,對于社會和自身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20世紀以來,隨著教育中“主體論”和“心理發展動力”觀點的提出,人們越加關注對人的“責任教育”,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明確表示,做人要有責任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責任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工作”。北京師范大學龐麗娟教授也提出“新一代跨世紀人才”必須“具有責任心、自立、自尊、自信……”。因此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幼兒園的孩子社會認知能力相對社會人來說較弱,正是處于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受到的教育與影響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最佳時機,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
參考文獻
[1] 王琳.幼兒責任心的分階段目標化培養[J].新一代(下半月),2010(9).
[2]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2(8).
[3] 趙初元.淺談加強幼兒責任心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07(Z1):61-62.
[4] 楊桂紅.培養孩子責任感的66個方法[M].中國華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