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波
摘 要:文章通過對高考美術專業應試教學性質、教學方法的分析,根據美術教育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合作性反思教學法這一概念。將傳統教學模式與合作性反思教學法進行比較研究,亦在闡明后者對美術專業教學的重要作用,并將其在實踐應用于課堂所體現的教學效果進行深入的剖析。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知識和經驗的互補、思維和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美術專業應試 美術學習方式 合作性反思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46-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跨入了大眾化階段,美術教育也獲得了極大的拓展。由于經濟與文化的需要,更多的學生選擇將美術作為自己高等學歷教育的方向,而考生、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對高等美術教育的內容和功能日趨認同。“美術班”的開設驟然間成為了更多普通高中提高升學率的“救命稻草”,隨之形成的高中美術專業應試教學自然不容忽視。
1 合作性反思教學的提出
在美術專業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學生焦急地向老師詢“老師,這個襯布的顏色怎么調啊?我的構圖行不行?老師,你給我改改吧!”。學生焦灼的眼神,充分反映出教師的權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一切活動都圍者教師轉,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消極的學。美術專業教學中,大多數學生會盲目跟從教師的繪畫風格。在這種潛在規律和美術高考應試制度的左右下,使得學生缺乏個性,缺乏創意而失去持續學習的熱情。從現代教育觀念看,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門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藝術審美愉悅的體驗,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合作關系,引導學生去感覺,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充分體現并表達出來,發揮自身的藝術潛質,而不是將教師個人的某種藝術觀念、風格特點凌駕于學生的意念之上。對于學生的作業,教師和學生應站在同一平臺上,進行自由討論。這也是學生對其學習成果的反思,教師對其教學效果的反思。我們常常提到反思教學這一概念是在教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特定途徑。它是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的結合。這里所說的反思對象仍然局限于教師,或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反思,學生的個人自我反思等等。根據美術專業的教學特征,我們可以提出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性反思。以合作為前提,教師與學生探討交流的形式,對其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成效進行反思。反思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理解學習、教學、課程和評估動態過程,應該在日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進行反思的機會。
2 合作性反思教學的意義
合作性反思教學是參與性教學方法的一種發展,不同的課程有著不同的內容。高考美術應試教學有直觀性,審美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這些都為合作性反思教學的開展和實踐創造了條件。直觀,讓學生面對實物進行創作;審美,需要學生去感受發現其中的美;實踐,需要學生親自參與,采用講述、評論、自我批評、討論等方式。可以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合作進來,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桑代克認為:學習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隨著錯誤反應的逐步減少,正確反應的逐漸增強,終于形成固定的、穩定的“刺激—— 反應”的連接,這就是著名的“試誤說”。盡管這種理論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認為在美術活動中,如果能讓學生大膽嘗試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 合作性反思教學的實踐的前提
3.1 營造良好環境
教師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引導學生敞開思想,不可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要學會尊重別人,注意傾聽他人的發言,善于概括他人發言的要點,有必要還要參與進去,這樣,討論就會深入下去。
3.2 教師與學生
教師應具有討論和美術評論的理論基礎,學生討論也好,師生討論也好,都不是盲目的討論,為了討論而討論,而是教師備課設計的、有計劃的討論。要讓學生在看似平常的討論中,學會美術評論;學生應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和理論水平,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合作性反思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慢慢培養,討論中可以提高能力。
3.3 角色互換,拉近師生距離
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專業課是一種負擔,應試考學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教師可以把課堂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合作實踐和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松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受,去創作。
3.4 合理評價,獲得學生信賴
學生不管是完成作業還是思考問題,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贊賞,然后對具體的作品要做具體的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他們提高思考分析與實踐能力。合理的評價可以建立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同時也傳遞給學生一種信息—— 公正、公平的評價方法。
4 合作性反思教學的實踐的實施過程
新課改倡導的美術教學,既要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還要注重美術更多地與文化、歷史、生活相聯系,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在色彩教學中,四課時完成一幅四開水粉靜物。基于一段時間的色彩學習,學生對顏色基本特性并不陌生,但對于色彩的調配和變化還是不能嫻熟的駕馭。本次課程的安排為五大塊:自主實踐—作業展示—個人陳述—提出問題—合作反思。
(1)自主實踐。自己觀察靜物,獨立完成寫生作業。
(2)作業展示。將所有作業展示,給學生十分鐘的自由觀察思考,學生們可以自由與同學們及老師主動交流。
(3)個人陳述。隨機挑選一位學生來展示他的作業,來陳述自己觀察是的第一感覺。從構圖開始分析畫面的整體效果,及對這幅畫色調、色相、明度、純度等色彩基本概念的把握。然后提出自己不盡滿意的地方,這實際就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也會及時掌握學生的思考過程,發現教學中遺落的知識點,從中得到課堂的反饋性息,得以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指導。
(4)提出問題。提問階段可以分為三種方式:向該作業的同學提問;向教師提問;教師向大家提問。這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們更加主動的接受,完善知識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5)合作反思。學生經過完整的審美過程,積極的進行藝術思維的鍛煉與發展。讓學生相互之間來暢所欲言。學生可以談自己對相互之間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討論如何改進等等具體想法。師生間交流對教學的想法,學生會覺得老師的備課中有自己的思路,帶著“這是我的課”的想法,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因為得到教師的尊重而增強自信心和對教師的親近感。作為教師則從中得到了課堂的反饋信息,得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美)Scott G.Paris,Linda R.Ayres.培養反思力[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