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在當下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仍然存在著一個通病,只是一味按自己的主觀思路把自己認為要講的內(nèi)容講完或展示完,極少關注學生閱讀提出的疑難問題并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教學就往往變成一廂情愿的教學,一廂情愿的教學不管怎么說都是低效的教學。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毫無自主性,個性化閱讀更談不上。如此一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實質就是教師設定條條框框讓學生讀,學生按既定要求圖解文本,閱讀效果可想而知。那么,閱讀教學成效如此低,原因究竟在何處?
一、自主閱讀不自主
從建構主義特別是人本主義的觀念看,學生在閱讀中應該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這已為“課標”所充分肯定,也為語文教師所認同。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學生更不會提出異議。
形形式式的學案、導學稿,其實質不是激發(fā)學生主體的閱讀欲望,而是要求學生機械地理解“別人對文本的理解”。忽視學生的閱讀初始化體驗,忽視學生的閱讀發(fā)現(xiàn)。最近聽了高一的一節(jié)《荷塘月色》閱讀鑒賞公開課,授課老師采用了導學案的形式,將文本的學習目標以及閱讀、鑒賞步驟都很詳細地展示在導學稿中,思路清晰,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分組討論集中,達到了合作學習的目的,閱讀目標明確,可以說是一份非常不錯的導學案。但一堂課下來,我聽不到學生的個人觀點。不管是個人回答,還是小組展示,都是一樣的答案,這些答案,隨便翻翻教輔資料、學習資料,都寫的很詳細,以致于學生的觀點和教師展示出來的觀點一字不差,而老師最后評價說同學們的閱讀能力不錯!這樣的一堂課,我想也許是當今課改下的冰山一角,改了課堂教學形式,但課堂效果卻一樣,這樣的課改還有什么意義?這讓我們不得不問,課改中提出的閱讀要自主,究竟如何體現(xiàn)自主?
華東師范大學周彬教授強調(diào),“學生之所以到學校來讀書,尤其要到課堂中聽課,目的并不是來向老師學習知識的,而是希望老師幫助他解決學習知識中碰到的問題和困難。”高中生都有一種獨立學習的愿望。不僅表現(xiàn)為我要學,而且表現(xiàn)為我能學。他們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的是老師的指導而非老師的灌輸。所以真正的高效的閱讀教學首先要從教師開始,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閱讀感受,放手讓學生去讀,將閱讀的“老大”地位還給學生。把學生培養(yǎng)成閱讀文本的思想的對話者、心靈的溝通者和話語的交流者。
二、閱讀體驗被冷落
體驗是感受,是理解,是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心靈與文本的對話。簡單而言,體驗,就是要在文本里發(fā)現(xiàn)“人”,體悟“情”,感受“美”,領悟“理”。
但學生的這種體驗被教師摒棄了,就如同上文提到的那節(jié)公開課。學生對于月下荷塘的美的感受,這本應該是文本最值得閱讀、鑒賞的地方。“一個開放心靈者聽到另一個開放心靈者的話語,唯有此時,真正的共同人生才會出現(xiàn)。”但公開課上的學生早已被導學案中的“作者不寧靜之下尋找寧靜美,感受荷塘之美”的思維固定,只能沿著這樣的思維去思考,一旦偏離,就被看做是錯誤的閱讀!這樣的閱讀,學生還會有什么體驗?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的機會被剝奪了,自我成長的機會被抑制了,又如何有主體意識呢?先學后教的創(chuàng)始者——江蘇洋思中學原校長蔡林森說:“課上不能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的最大問題。”(見《人民教育》2013年第11期《“先學后教”豈要“學案”支撐》)
三、閱讀時間被擠占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時間活兒。沒有時間的保證,就談不上閱讀。
學生學習者的身份決定了閱讀是要有時間來保證的。他們的基礎各不相同,知識積累也不盡相同,要想在閱讀中理解作者的感情,需要時間;要想真正走近作者,與之進行思想的交流,需要時間;要想在閱讀過程中,收獲自己獨特的內(nèi)心感受,更得需要時間!但學生的閱讀時間沒有絲毫的保證。在現(xiàn)行教育制度下,學校的課程表一天到晚安排的滿滿的,有的學校一周還會安排一節(jié)閱讀課,有的學校一節(jié)都沒有。學生一天到晚都有寫不完的作業(yè),偶爾的偷閑看了幾頁課本之外的書,也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有的學校雖然圖書館龐大且藏書頗豐,但學生前去借書的寥寥無幾。問及學生,學生的回答很簡單,作業(yè)都做不完,哪有時間看書?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