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彩霞
對爭辯性問題的探究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 “爭辯性問題”在語文課堂的巧操作
1. 引入發現式辯論
引入發現式辯論一般出現在課前或課程進行中,它以討論的形式為主,論辯雙方未必要旗鼓相當、人數相等,形成交鋒,能出現不同觀點、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即可。如《醉翁亭記》掌握了第一段的實詞解釋和重點句子的翻譯后,從第一段當中讀出了 “飲、醉、醉翁”的字眼,引出疑惑:“太守是否好酒?”這是個相當吸引人的話題,男生特別感興趣,其中陳同學說,我認為他好酒,因為他別號叫“醉翁”(引來一片笑聲),而且在文中第3段有言“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可以看出他好酒。而另一女生卻另有發現,她說:“醉翁心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古人都喜歡用景物來寄托自己的情感,歐陽修其實就想借醉翁亭來寄托自己的與民同樂的情感,此言一出,班里馬上沸騰起來了。
2. 深入探討式爭辯
深入探討式爭辯一般出現在某一知識環節傳授結束后,此時知識的體系尚未構建完成,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有待深入和遷移。而形式上也可以十分自由,可以是組與組之間的人數相等的爭辯,也可以是相同觀點立場的自由組合、臨場發揮。如:《喂——出來》關于主題, “通過環境破壞之嚴重的現狀,來揭露人性的弱點”或是“通過揭露人性的弱點,來警示人們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你同意哪種?科代表一馬當先,說:從全文上看,文章的核心內容是旨在揭露人性的弱點。 張岳馬上站起來反駁了: 就是因為“風”把廟吹走了,從而出現了洞,文章一開始就表明這是環境問題的問題嘛,結尾“小石頭掉出來”更說明有更多的災難即將降臨,人們卻毫無注意,作者這不就是寫人們的無知,來警醒人們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嘛。這種深入探討式爭辯囊括整個文本內容,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所以更是呈現少有的熱情,課堂氣氛出現了激烈緊張而又有序的狀態。
3. 綜合運用式爭辯
綜合運用式爭辯一般出現在一個單元或某一學生知識體系完成后。他形式比較完整,適當借鑒辯論程序,有一定的比賽規則。它不局限于單個學科,具有極高的綜合性,是實現學科知識交叉的有效方式。在辯論過程中,它涉及的知識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班級辯論賽: “網絡的實用性比娛樂性強”與“網絡的娛樂性比實用性強”在班里逐步形成了“質疑、爭辯、探尋”的學科氛圍。
二、靈活地“調動爭辯氛圍”
1. 情景激活法
如通過借助恰當的音樂、幻燈片播放湖心亭雪景的映襯、學生的精彩配詞演繹,再現《湖心亭看雪》“與金陵人相遇”的情景后,再來引出辯題——“金陵人是否為作者知己”。剛剛感受了視覺的刺激,熟悉的同學參與其中,加上演員獨特的演繹體驗分享,爭辯發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細膩的溫同學非常有條理的說:作者張岱是個孤傲、獨愛孤芳自賞、甚是清高的人。雪夜觀雪,偶遇了金陵人,作者內心也是欣喜地,在“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能覓得跟自己一樣癡的人,雖兩人心境不同,但他一樣視其為同道中人。莫佳梁迫不及待辯駁:岱如此清高孤傲,從“強”字就可以看出,他是被強拉過去的,可見張岱是被逼的,不是自愿的,怎么會是知己呢?兩種對立觀點馬上就出來了。
2. 質疑激活法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生在第一次朗讀的過程中就有學生發出疑問“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是不是有問題呢?學生陳偉馬上反應:老師“是”是不是念做“sī”。我示意他們何不查閱工具書呢,同桌馬上查出“是”這里的解釋是“這”的意思,仍是讀做“shì”,呂高偉仍是疑惑著問“為什么我以前讀的是“斯”呢?是不是教科書印錯了,這個問題一出,同學們馬上就興奮了,班里也沸騰起來了,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了他們,很意外的,課后很多同學查閱了各種資料,都不能解決心中的疑惑,我再示意,為何不查“斯”是何意呢?結果劉同學馬上反應也是“這”的意思。難能可貴的是,學生鉆研的勁頭被調動了起來,他們為了駁倒對方,可以從文本的細微之處找理據,深入挖掘文本,且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背景,以便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心境,更好的解讀文本,這樣的課堂怎會不活呢?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