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秉
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寶庫,是最具有教育意義的教材。生活化作文教學就是追求以真實作為原始生態的生活為邏輯始點,引導學生熱愛和關注生活,體驗和積累生活,真誠地表達對生活的感悟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思路,要賦予作文教學以生活的氣息、生命的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作文創新能力。
一、關注多彩生活,多層面開掘作文源泉
葉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學要指導學生作文回歸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使學生在與生活的磨擦、對話、融合的體驗和感悟中,帶著一顆平常心來習作,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因此,教師應善于教給學生認識世界的“慧眼”,引導學生把審美觸角伸入生活的各個層面,關注自我、人生、自然、社會,在生活中發現美、丑、善、惡,發掘、篩選和積累有用的生活寫作素材,多層面開掘和豐富作文源泉。
二、激發生活情意,以真情鑄造作文靈魂
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心靈的產物,情感是作文的靈魂。生活化作文教學要根除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話、空話、套話連篇的弊病,必須重視生活化寫作的情意訓練與態度的養成,引發、培養和豐富學生高尚情感,把作文教學變為情感化的課堂,以真情實感鑄造作文的靈魂。
1. 緣事生情,抒寫真情。歌德說:“每一個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詩。”確實,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情與思的聚合體。生活化作文教學要善于創設觸發學生情感的生活情景,在命題或創設作文話題時要貼近學生生活,新穎有趣,讓學生帶著情感去認識事物,體驗生活。作文訓練要“投其所好”,抓住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命題,如《家長會后》《寒假印象》《網絡與我》等題目內容都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學生寫起來特別有真情實感。
2. 閱讀怡情,以讀促寫。閱讀是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內容。新課程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情理并重,文學形象栩栩如生,特別適宜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撥動他們的情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既“傳道”又“傳情”,讓學生在閱讀、品味和感悟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課文情感的感染、滲透和浸潤,進入物我交融的閱讀佳境,產生傾訴和表達的欲望。如在《陳情表》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體悟和感受李密的“孝情”,從而產生“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的共鳴,再讓學生敘寫自己的父母。學生情感閘門被打開,情感之焰被點燃,體內那種沉睡的把情感化為文字的沖動被喚起,作文也就充滿真情實感。
3. 以情導情,文情并茂。教育是一項需要激情燃燒的事業。教師言傳身教充滿生活激情,潛移默化感染學生,才能使學生情感更加豐富,文情更為并茂。教師還應采用靈活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感式評語來點評學生習作,或衷心贊嘆,或深表同情,或詼諧幽默,或寄語激勵,以亦師亦友,既指導又鼓勵,既撫慰又教育,滿足學生交流愿望,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情感家園。此外,教師“下水作文”,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能使學生產生親近感和模仿動力,達到以情導情的效果。
三、創設生活場景,以活動構建作文“漁場”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還要樹立“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的觀念。教師不但要示范傳授怎么捕魚,更要重視創造一個寬廣遼闊、有風有浪的漁場,讓學生從實踐中學會怎么捕魚,培養成為一個好漁人應有的素質。生活化作文教學要求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化活動場景,使作文教學過程變成“生活化”、“情感化”和“個性化”的“漁場式”的活動過程,成為一種有策劃、有組織、重情境、重體驗、重互動交流、具有一定時空范圍的立體的活動。
教師要善于提供真實活動場景或設計虛擬情境,使每堂作文課都有可能活起來,使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學生說演自由,演繹自主,充分展露才華與個性,師生共同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作文教學活動“漁場”。例如,在以“生命”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我讓每個學生課外摘一片樹葉帶到課堂來,然后組織學生細看樹葉、品嘗樹葉、聆聽樹葉、抒寫樹葉,指導學生圍繞“生命”話題,通過想象和聯想,分別寫出自己在“摘、看、嘗、聽”等各個活動環節的心理感受和啟示,提高對生命的感悟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樣,學生的活動過程就是寫作過程,寫作真正成為活動的結晶,學生主動參與了活動也就是走進了寫作。
責任編輯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