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興
不少語文老師時常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倒出自己肚子里的苦水:語文難以確定教什么,教學內容多,無從下手,語文教好難……其實,語文教學好像一道“菜”,若要高效優質,“烹飪大師”上陣來。
一、細心了解“材料”
廚師在烹飪前,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細地了解廚房有什么材料,再根據材料確定做菜。同樣,我們在教學前,也要像廚師一樣,細心了解、挖掘文本有什么“材料”,即確定這個文本有哪些教學內容。這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清楚地知道一篇課文有什么,才能選擇教什么。例如《夜鶯的歌聲》這篇課文。除教學生字、詞語外,通過研讀,就文本本身而言,有哪些“材料”呢?第一,主旨:課文中小男孩機智勇敢的品質和熱愛祖國的精神令人欽佩。第二,結構:篇章結構,課文首尾呼應:一是開頭描寫戰斗后村莊的環境,結尾也描寫村莊的環境;二是開頭寫夜鶯的歌聲,結尾也寫到夜鶯的歌聲。第三,順序:課文以夜鶯為線索進行記敘,以空行為標志,情節一波三折,寫了四部分內容。第四,語言:課文語言含蓄、幽默,并且含義深刻。第五,對話形式:人物對話獨立成段,提示語在前、中、后三個不同的位置。研讀下去,我們還可以挖掘出許多“材料”。換言之,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是不少的。我們要研讀文本,提高自己鉆研教材的能力,用智慧的雙眼去尋找“材料”。
二、悉心挑選“材料”
廚師了解了有什么材料,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放進鍋里。烹飪前,廚師總是要選擇好恰當的材料。同樣,一篇課文的“可教點”有很多,但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教,必須像廚師一樣,選擇適宜的“材料”。
那么,一篇課文,我們在教學時應該選擇哪些“材料“進行教學呢?“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總的理念、目標和要求。這就告訴我們,教學內容要基于語言形式的理解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感悟。雖然一篇課文的“材料”很多,但是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就是感悟構詞規律,提高詞語生成能力;理解組句方式,掌握基本句式;學習句間組合,感悟段落結構。那么,具體到一篇篇課文的教學,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哪些語言文字,要從中理解什么,運用到什么地步,這都需要教師深入地鉆研,根據文本的主要特征、學生的需要和編者的意圖,從而做出具體的選擇和確定。如人教版四年級《桂林山水》一課,“教什么”呢?根據文本特征和學生的需要出發,我們可以這樣選擇:一是要關注語言形式。就《桂林山水》這個文本而言,我們應抓住文本是“總-分-總”的篇章結構。二是要關注語言表達。從文本上看,我們應把課文第2、第3自然段作為讀點,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同時,更要把課文第2、第3自然段作為寫點,梳理、總結句式結構特征和運用規律性,教會學會仿寫文本句式。又如《萬年牢》一課,此課的教學內容,編者在課文開頭進行了明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做事認真、實在。那么,編者意圖十分明顯,我們可以把“教什么”確定為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積極鉆研教材,重視“教什么”,才會“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精心烹飪“材料”
廚師選好材料,就會根據材料,或炒、或煮、或悶、或蒸等,選擇恰當的烹飪方式做菜。同樣,我們在教學中也要根據“教什么”來確定“怎樣教”。不同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方法也會各異。但是,只要我們確定了“教什么”,“怎么教”的方法也就自然生成了。如曾揚明老師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他確定教學內容之一就是遣詞造句在表情達意的作用,如“輝煌”一詞就是課文反襯藝術與遣詞造句的合二為一。他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第一步:疑課題,還原“表達”:課文寫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提出疑問,課題為什么只用毀滅,不用輝煌。
第二步:找“表達”,再造輝煌:找出能概括圓明園輝煌的詞語;寫一寫你心目中圓明園的輝煌。
第三步:讀“毀滅”,補寫輝煌:讀課文,寫一寫被敵人毀滅的東西。
第四步:比較讀,體會表達:學生把自己補寫的輝煌和課文描寫的輝煌進行對比,體會為什么課題只說“毀滅”。
顯然,在上面教學中,“怎么教”和“教什么”是呼應的。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把寶貴的課堂時間凝聚在核心目標的達成上,學生就可以學得輕松扎實,我們的課堂也就會更有效一些。
課堂教學和烹飪的道理是一樣的。教師只要認真鉆研“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就能成為教學上的“烹飪大師”,做出“美味佳肴”,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吃”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責任編輯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