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麗
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于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而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和估算技能。由此看出計算能力在學生數學綜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準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一、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規律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解決的是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在計算教學時,要讓學生弄清算理,讓他們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在五年級上冊學習小數乘整數時,會有很多教師這樣處理3.5×3=?的教學:先不看小數點,用35×3=105,然后從積的右邊起數出一位點上小數點就是正確答案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種計算方法,但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可以這樣做?在他們心里還是存有一定疑惑的,這就需要算理的支撐。要讓他們理解算理,可以借助課本的情景圖,將3.5元×3轉化成35角×3,計算出105角再化成10.5元,同時讓學生聯系積的變化規律明白: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它的10倍,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要得到原來的得數就要縮小到它的10倍,這就是把105縮小到10.5的理由。這個算理清楚了,能表達了,在實際操作時就能正確移動小數點的位置,達到正確計算的目的。又如本學期我校一位老師在教一年級兩位數減一位數35-2時,老師安排學生拿出小棒,先同桌合作擺,再指名上臺擺,最后師生一起擺,讓學生明白35是3捆和5根(3個十和5個一),從3個十和5個一里去掉2個一必須在5個一里面減;再讓學生離開小棒,把剛才想的過程說一說;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操作理解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理,并由此小結兩位數減一位數,先個位減個位,再加十位的計算方法。這樣,將理解算理與掌握算法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從直觀建構模型到演繹以深入理解,完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過程。
二、注重“雙算”,算以致用,拓展思維
計算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準”,在“準”字上求快、求活、求新。首先要重視口算的訓練,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計算1.69×3.5,要想得到正確的結果,至少需要經過10次有效的計算,這些計算,既有進位加法,也有表內乘法,還有乘加混合運算等。在這些運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錯,計算結果必然錯誤。事實也證明,不少學生數學考試失分,主要原因就在其中一步簡單的口算出錯。要提高計算的準確率,就要抓住計算教學的“根”—— 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逐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教師每節課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課上的適當時間,安排2—3分鐘的口算訓練,長期進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才能為提高計算能力夯實基礎,為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掃除障礙。其次要注意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估算可以與筆算互相支撐、相互驗證,學生在計算之前,可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大概范圍,或在計算之后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以此檢驗筆算結果的正確性。如在學完小數乘小數筆算的算理和算法后,可出示三個同學的筆算情況:
引導學生:這三種做法,你覺得哪一種不正確,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而然的,學生就能得出:在第一種算法里,兩個因數一共有兩位小數,而得數只有一位小數,肯定錯或者把5.8和4.2往大估,最多也就是6×5等于30,不可能等于243.6;在第二種算法里把5.8和4.2往小估,最小也就是5×4等于20,不可能等于3.48或者5.8×4.2得數的最后一位肯定是6而不是8。這樣讓學生運用估算認真分析精確計算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在筆算的同時自覺聯系估算,反思評價自己的筆算,實現筆算與估算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
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于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而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和估算技能。由此看出計算能力在學生數學綜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準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一、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規律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解決的是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在計算教學時,要讓學生弄清算理,讓他們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在五年級上冊學習小數乘整數時,會有很多教師這樣處理3.5×3=?的教學:先不看小數點,用35×3=105,然后從積的右邊起數出一位點上小數點就是正確答案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種計算方法,但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可以這樣做?在他們心里還是存有一定疑惑的,這就需要算理的支撐。要讓他們理解算理,可以借助課本的情景圖,將3.5元×3轉化成35角×3,計算出105角再化成10.5元,同時讓學生聯系積的變化規律明白: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它的10倍,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要得到原來的得數就要縮小到它的10倍,這就是把105縮小到10.5的理由。這個算理清楚了,能表達了,在實際操作時就能正確移動小數點的位置,達到正確計算的目的。又如本學期我校一位老師在教一年級兩位數減一位數35-2時,老師安排學生拿出小棒,先同桌合作擺,再指名上臺擺,最后師生一起擺,讓學生明白35是3捆和5根(3個十和5個一),從3個十和5個一里去掉2個一必須在5個一里面減;再讓學生離開小棒,把剛才想的過程說一說;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操作理解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理,并由此小結兩位數減一位數,先個位減個位,再加十位的計算方法。這樣,將理解算理與掌握算法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從直觀建構模型到演繹以深入理解,完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過程。
二、注重“雙算”,算以致用,拓展思維
計算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準”,在“準”字上求快、求活、求新。首先要重視口算的訓練,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計算1.69×3.5,要想得到正確的結果,至少需要經過10次有效的計算,這些計算,既有進位加法,也有表內乘法,還有乘加混合運算等。在這些運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錯,計算結果必然錯誤。事實也證明,不少學生數學考試失分,主要原因就在其中一步簡單的口算出錯。要提高計算的準確率,就要抓住計算教學的“根”—— 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逐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教師每節課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課上的適當時間,安排2—3分鐘的口算訓練,長期進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才能為提高計算能力夯實基礎,為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掃除障礙。其次要注意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估算可以與筆算互相支撐、相互驗證,學生在計算之前,可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大概范圍,或在計算之后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以此檢驗筆算結果的正確性。如在學完小數乘小數筆算的算理和算法后,可出示三個同學的筆算情況:
引導學生:這三種做法,你覺得哪一種不正確,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而然的,學生就能得出:在第一種算法里,兩個因數一共有兩位小數,而得數只有一位小數,肯定錯或者把5.8和4.2往大估,最多也就是6×5等于30,不可能等于243.6;在第二種算法里把5.8和4.2往小估,最小也就是5×4等于20,不可能等于3.48或者5.8×4.2得數的最后一位肯定是6而不是8。這樣讓學生運用估算認真分析精確計算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在筆算的同時自覺聯系估算,反思評價自己的筆算,實現筆算與估算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
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于數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而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和估算技能。由此看出計算能力在學生數學綜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準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一、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揭示規律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解決的是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在計算教學時,要讓學生弄清算理,讓他們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在五年級上冊學習小數乘整數時,會有很多教師這樣處理3.5×3=?的教學:先不看小數點,用35×3=105,然后從積的右邊起數出一位點上小數點就是正確答案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種計算方法,但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可以這樣做?在他們心里還是存有一定疑惑的,這就需要算理的支撐。要讓他們理解算理,可以借助課本的情景圖,將3.5元×3轉化成35角×3,計算出105角再化成10.5元,同時讓學生聯系積的變化規律明白: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它的10倍,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要得到原來的得數就要縮小到它的10倍,這就是把105縮小到10.5的理由。這個算理清楚了,能表達了,在實際操作時就能正確移動小數點的位置,達到正確計算的目的。又如本學期我校一位老師在教一年級兩位數減一位數35-2時,老師安排學生拿出小棒,先同桌合作擺,再指名上臺擺,最后師生一起擺,讓學生明白35是3捆和5根(3個十和5個一),從3個十和5個一里去掉2個一必須在5個一里面減;再讓學生離開小棒,把剛才想的過程說一說;最后引導學生結合操作理解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理,并由此小結兩位數減一位數,先個位減個位,再加十位的計算方法。這樣,將理解算理與掌握算法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從直觀建構模型到演繹以深入理解,完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過程。
二、注重“雙算”,算以致用,拓展思維
計算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準”,在“準”字上求快、求活、求新。首先要重視口算的訓練,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計算1.69×3.5,要想得到正確的結果,至少需要經過10次有效的計算,這些計算,既有進位加法,也有表內乘法,還有乘加混合運算等。在這些運算中,只要有一步稍有差錯,計算結果必然錯誤。事實也證明,不少學生數學考試失分,主要原因就在其中一步簡單的口算出錯。要提高計算的準確率,就要抓住計算教學的“根”—— 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逐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教師每節課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課上的適當時間,安排2—3分鐘的口算訓練,長期進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才能為提高計算能力夯實基礎,為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掃除障礙。其次要注意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估算可以與筆算互相支撐、相互驗證,學生在計算之前,可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大概范圍,或在計算之后利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以此檢驗筆算結果的正確性。如在學完小數乘小數筆算的算理和算法后,可出示三個同學的筆算情況:
引導學生:這三種做法,你覺得哪一種不正確,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而然的,學生就能得出:在第一種算法里,兩個因數一共有兩位小數,而得數只有一位小數,肯定錯或者把5.8和4.2往大估,最多也就是6×5等于30,不可能等于243.6;在第二種算法里把5.8和4.2往小估,最小也就是5×4等于20,不可能等于3.48或者5.8×4.2得數的最后一位肯定是6而不是8。這樣讓學生運用估算認真分析精確計算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在筆算的同時自覺聯系估算,反思評價自己的筆算,實現筆算與估算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