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平
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這樣一些現象:學生愛好歷史卻不愛上歷史課,愛讀歷史課外書卻不愛看歷史課本。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這與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統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有關。那么,如何才能高效的完成初中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任務呢?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歷史課上,老師在臺上嘶聲力竭地講,學生在下面開小差、說小話、打瞌睡或趕做其他學科作業的現象十分普遍。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必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動員學生全身全意投入參加到教學,使學生回到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大膽嘗試的最佳學習狀態,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并最終到達教育目的的最佳途徑。教師應站在學生“學”的立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還可以“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的這種形式設計問題,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發現。
如講“五四運動”時,引入“中國代表團宣言”,顧維鈞回憶錄等新材料,創設了一個與教材不同的新情境。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又如講授戰爭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掛圖和圖片,特別是講戰役中的進軍路線,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推薦學生上臺扮演交戰雙方最高指揮官指出自己進軍的路線。
再如講授三國之前,針對學生喜歡《三國演義》的情況,我提前布置了一個預習任務:每人制作一份“三國小報”。這個作業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欲望,當學生精心制作好后,上課時圍繞他們的小報結合歷史上的真實三國進行授課,學生的興致極高,下課了還互相傳看,互相交流,教學效果相當的好。
在歷史教學中還可以注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有條件的還可以結合教學有計劃的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圖片展、歷史遺址;組織學生到學校和地方圖書館借閱有關歷史資料;組織學生參加紀念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報告會等等。只要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倡質疑,啟發思維
“疑者,思之始,學之端也。”“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朱熹也說:“大疑則大進。”質疑精神是任何學科研究所不可缺少的,歷史學科教學更少不了質疑精神。中學歷史教師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參,而要創設一定的環境,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去質疑,使歷史課堂教學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中,以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是學生對老師提出問題,老師提示或解答。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將自己和學生置于相同的學習者的位置,注重運用激勵藝術,維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和學生們共同討論、探究、解決問題。若是學生針對教師的講解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教師要鼓勵這種“求異思維”,引導學生不要迷信標準答案,因為有些歷史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學生在和教師共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創新精神。教師憑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設師生情感的橋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二是老師先提出疑問,提示、鼓勵學生個人或集體回答,學生答錯的給予糾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潛能。教師應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把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有梯度,分層次,選擇最佳的切入點,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設疑引思,善問善誘,多營造一些氛圍,多設置一些障礙,多創設一些懸念,多激發一些興趣,讓學生在頻繁的思考和想象中體味“發現的喜悅”和“創造的喜悅”,點燃學生創新求異的火花。例如岳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嗎?清軍入關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再如關于近代中國落伍的問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落后挨打”。有學生通過閱讀似乎形成這樣的印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似乎中國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強侵略造成的。對此,教師可設疑問:中國是因挨打而落后還是因落后而挨打?啟發學生充分思考爭辯。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