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霞
摘 要:目前初中品德課教學存在一些誤區。現從這些誤區入手,結合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
關鍵詞:思品教育;互動探究;課堂優化;教學模式
一、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思想品德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初一學生剛接觸這門課程時,還是興致勃勃,但到了初二、初三,為了迎戰中考,教師的教學出現了急功近利式的教學誤區:
1.教學內容過于狹窄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僅限于教材,相關的拓展性的內容很少涉及,一方面,學生的思維空間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教師的視野也越來越狹窄。
2.教學方法過于機械
在教學方法方面,不少教師以說教為主,不注重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有的教師甚至以勾畫和背誦重點、考點為主要教學方式,給學生的學習設置了條條框框,學生的積極性越來越低。
從這些誤區來看,目前的教學必須由以知識技能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回歸教育的本真,讓學生的生命煥發應有的活力和光彩。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應踐行的幾個教育理念
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式教學模式,必須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我以為,首先應真正領會以下幾個關鍵詞的內涵。
1.互動
要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在師生之間是平等對話前提下,與教師、與同學進行互動與合作,并在互動中求發展。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為什么教學的實效性不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顧自己與書本的關聯,而忽視了師生、生生、生書之間的互動配合。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和情感,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讓課堂上諸多因素互動起來,這是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
2.探究
在探究性學習方式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可分為:學生獨立探究、分組合作探究。無論哪一種探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質疑、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發展。
3.優化
從課前的教學設計,到課中的學習過程,再到課后教學目標的實現,都要力求“最優化”。從教學設計方面來說,我們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明確三維目標,理順教學的切入點和重難點。從學習過程方面說,要勾連起學生自己的舊知、調動學習動機和自身的創造力,讓他們在發現、選擇、重組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探究的快樂。從教學目標的實現方面說,教師要多做引導,少做長時間的講解,激勵學生質疑,引導他們主動獲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有能力迎接挑戰,實現自我。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模式有很多,我將自己的課堂分為四個環節。
1.先學后教,通過導學案完成預習
首先,要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放開學生手腳。印發導學案,引導學生通過做導學案,完成課前預習的任務。其次,在開課時教師先以提問的形式抽查學生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對于預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做好點撥與釋疑。
2.合作探究,學生自主完成目標
教師可以把本節課學習目標公布給學生,或者通過層層設置問題,鼓勵學生動腦理解、分析,最后概括,得出自己的學習結果。這種問題式的教學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教師設置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二是學生自主提問,再群策群力共同解答;三是學生能夠自問自答。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學生逐漸就能夠達到“自問自答”的階段。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遵從學生的個性,把培養他們自主獲知、自我發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作為核心目標。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更應該是學生信息收集的引領者、信息加工的啟迪者,學生整個學習活動的督導者。在學生的迷茫與困惑之處,為學生的思維之流導引方向,啟發和疏導他們向問題的實質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教師引導的重點是: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內容重點、難點;尤其要關注學生似懂非懂之處,因為此處學生自己覺得好像理解和領會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搞明白。教師可采用類比法、正反對照法等給予指點。
3.歸納總結,完善知識能力體系
每節課臨下課的五分鐘,可由學生自主整理,或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和總結本節內容,并注意勾連這一章節與其他相關章節在知識體系方面的連接點,幫助學生打通各個點之間的聯系,從而逐漸形成一張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知識網絡圖。
4.練習遷移,當堂落實本節要點
掌握了知識并不等于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到能力的遷移,需要專項的練習。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與學情,精心設計一些課堂小練習,并且最好在當堂練習,使學生有理論有實踐,有學習有檢測,有積累有升華。
這種教學模式是我踐行新改革的初步嘗試,雖取得了初步成效,對它的探索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姚勝權.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法例談.教學與管理,2002(25).
(作者單位 山西省侯馬市第六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