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要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p>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管理;引導方法
一個班的常規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種規則便是常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教師在組織各環節活動中會因分散精力去維持秩序而影響活動的質量,幼兒也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小班幼兒年齡小,剛從家庭來到幼兒園,可塑性很大。幼兒從小養成良好常規習慣,將會受益終生;而一個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更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有力保證。
一、前奏曲——建立班級常規,確立常規觀念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和“方圓”既給孩子自主活動的空間,又有一定的規范要求。那么,“規矩”和“方圓”怎樣建立,建立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1.“步調一致”——建立常規的奠基石
一個班就是一個集體,搭班老師多商討,保證班級常規的一致性。
(1)找方向,立規則
首先,我們在接班時就一起分析班級狀況,確定班級工作目標,制訂《本班幼兒的一日活動常規》,達成共識。如:制定搬椅子、排隊時用什么信號;帶操時用怎樣的隊形;用餐、吃點心時如何排隊、洗手、入廁;收發玩具用怎樣的指示語等。老師言行一致,幼兒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并在常規中快速成長。
(2)勤思考,多商討
我和搭班老師每天不定期、不拘形式地交流、討論孩子的表現,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商討對策。如:晨鍛結束后,我們帶小朋友走直線,拖著長長的隊伍進教室,隨后小便洗手吃點心。我們發現每次組織幼兒盥洗后吃點心,總是亂糟糟的,不是進出盥洗室的幼兒相撞,就是等待吃點心的幼兒吵吵鬧鬧。于是,我和搭班老師就商討,我們走曲線。進教室后繞教室一周,這樣孩子就全都到了教室里,老師的要求也聽得清,出盥洗室的幼兒由于與排隊等候的幼兒不在一個方向,也不會相撞。這樣既提高了幼兒的秩序性,又避免了自由活動的雜亂。
2.“抓住時機”——建立常規的金鑰匙
新學期開學是小班工作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辛苦的一個階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師齊心協力,抓住時機,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會迎刃而解。
有的老師在小班幼兒到園后的第一天,只要孩子不哭,幼兒可以隨便走動,隨便玩耍,豈不知喪失了最好的教育時機。因為孩子在第一天入園時就告別了家庭中的一部分教育,而要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和學習中。因此,第一天中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吃點心,第一次放杯子,第一次集體游戲,第一次在班級里自己吃飯、睡覺等等。對于在新環境中的幼兒來說,第一次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這時老師要抓住第一次,讓幼兒在全新的常規中知道自己要怎么做,讓孩子在第一次中感受班級常規,建立自己的班級規則。
3.“付出愛心”——建立常規的潤滑劑
對于年齡小的小班幼兒來說,充滿愛的班級氛圍對孩子的常規形成十分重要。每個幼兒都渴望能得到我們的愛與關注。只有給予孩子愛,孩子才會因為你的愛而感動,從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我們的行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在幼兒的眼里卻是對他們的關注和愛。一次撫摸、一個微笑、一次握手、一個問候……我們都不應該吝嗇,對習慣好的孩子這樣,對調皮搗蛋的孩子也應該這樣。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他們就會信任我們,而不是把我們拒之門外,因此,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為幫助幼兒建立班級常規。
二、主題曲——理解班級常規,感受常規內容
班級常規制定后,幼兒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感受、理解常規。這時,我們必須耐心地等待幼兒,用語言與幼兒交流,用圖示與幼兒對話。讓幼兒在不斷的體驗中感知常規,從而理解常規、細化常規。
1.在交流討論中感受常規
班級常規制定初期,幼兒要學習交流性的討論。小班幼兒由于年齡特點的限制及語言的詞匯量較少,對交流討論有一定困難。他們會在別人發言時不顧別人的感受而大聲地喧嘩、走動,甚至會吵鬧。老師必須準確地引導,使幼兒遵守一定的規則,如專注、傾聽、友好等。慢慢的,幼兒就學會了討論,會換位思考,明白自己和別人的觀點是否合理或正確。幼兒的“傾聽和表達”能力在交流性討論中得到了加強,規則也得到了鞏固。
2.在圖示標記中理解常規
在建立常規時,我們可以通過對班級環境的不同布置來輔助幼兒理解常規,即用環境的暗示,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枯燥、單調的語言提示轉化為隱性的環境提示,讓幼兒理解規則,并內化常規意識。
如,操場上畫的線條,暗示幼兒要沿著線整齊地走;圖書角貼的安靜標志,暗示幼兒在閱讀圖書時要安靜;在自然角中擺放幼兒親手飼養的小魚、蝸牛等小動物,暗示著小朋友在活動時說話要輕聲,大聲的說話會吵到動物朋友;樓梯口、水杯前、小床邊的“小腳丫”無不暗示著規則和秩序。這些圖標稚趣可愛,容易理解,幼兒很樂意去遵守。通過這樣的環境暗示,幫助幼兒理解活動規則,使幼兒在班級的活動中有序、自如,形成一個溫馨、和諧、自主的班級氛圍。
三、進行曲——養成班級常規,內化班級規則
在班級常規的養成方面,我們必須在方法上靈活多變,才能幫助幼兒內化規則,達到自我管理。
1.抓住方法,內化意識
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能力和自控能力還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師講得對,幼兒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對幼兒的管理應體現在耐心說服和引導上。對幼兒的正面行為和點滴進步,我們都應善用方法,逐步引導。
比如:請幼兒站直線時,如果有人離開直線,可以用情境化的語言與幼兒交流:“站在獨木橋上的寶寶,千萬注意了,離開直線就是掉進河里了,當心啊!”這時離開直線的寶寶馬上歸隊,孩子們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迅速排整齊隊伍,減少了老師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為,形成了良好的常規。
當然,班級常規養成中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示范模仿”、“妙用兒歌”“送紅花”“個別教育”等等。只要掌握孩子的學習、年齡特點,認真分析,你就會找到適當的方法,幫助幼兒形成常規意識。
2.引領幼兒,自我管理
當幼兒建立并理解班級常規后,我們必須幫助幼兒學習簡單的自我管理,從而內化班級規則,使幼兒從外部聽從到自發管理過渡。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較差,只有讓他們練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自己出發,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和學習中。
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有很多事是孩子們不僅能做,而且能做好,可是老師們卻吃力不討好地全包辦代替了。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繪畫……只有自己做了,實踐了,幼兒才真正地對制定的規則進行了演練,通過這些操作訓練,使幼兒在實踐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常規。
(2)爭做老師的小幫手
我們可以請幼兒一起選舉“值日生”,每位小朋友在一定時間內都能輪換做,比如“星期一的值日生”“星期二的值日生”……每位幼兒都做到了值日生,把管理任務下放到孩子,不但減輕了老師的管理任務,還加強了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設置“小小監督員”,讓常規較好的幼兒管理幼兒,一則管理任務下放,再則,因為是孩子們公認的好孩子,他們信服“監督員”,引發幼兒對“監督員”的向往,使幼兒更規范自己,督促自己要遵守規則。另外,還可以設“小組長”的職務,選拔幾位能干的幼兒幫助老師共同管理,促進常規的養成。
總之,幼兒園小班班級管理是一項十分細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工作。只有不斷探索管理的新思路,做“有心人”,把握好常規教育的度,探索建立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合理的常規,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正儀幼兒園)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