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平
一、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定位
“應試教育”是受我國封建社會影響,單純應付考試,爭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學率,偏重書本知識傳授,以死記硬背、機械重復、題海戰術等教學方法,無視學生的生動活潑,自我創造,忽視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的全面發展,忽視學生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的教育。素質教育正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先天不足,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給予學生個性發展,并在生動活潑、自主的情境中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八刭|教育”是“應試教育”的革新,是教育思想的進化。
“應試教育”中的體育教育被忽視、被排擠,變成下三門,體育變成口頭上的三育之一,課間操、課外活動是對外開放的窗口;運動水平是光耀門楣的裝飾。傳統體育是“應試教育”的一種模式,忽視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的培養,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運動技術、技能為中心,以技評、達標為目的,到高三可有可無,初三體育教學圍繞體育中考項目,考什么,教什么,體育必須服從于文化考試。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民族素質主要包括體育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體育素質主要通過體育教育的實施而提高,故而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有無可置疑的重要地位。
體育素質的主要表現是人的自然質量,也就是反映人的體力、體能、身體素質、健康水平、心理素質。
中小學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民族素質有先天性、遺傳性,中華民族基本屬于黃色人種,在人體外形以及血液等很多方面不同于白、黑、棕色人種,不僅僅是此種自然的、有形的區別,由于民族傳統不同,而使民族的文化素質、道德觀念以及帶來的心理素質也各有所異。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類已經艱難地跨過了原始、奴隸、封建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我們中華民族已跨進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民族還得前進,還得進化,因此年青一代的前進、進化就是賦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由于時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條件越來越好,再加之獨生子女,父母輩的教育不易到位,老一輩的無限溺愛,使得年輕人的體育素質以及心態等某些方面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正如最近教育部公布的素質資料:個子高了,力量大了,胖子多了,耐力差了。學生在心理、倫理道德方面也有了明顯的傾向:自私、懶惰、勢利在蔓延,國家、民族、人民的概念在淡化,性格脆弱,害怕艱難困苦,遇到逆境容易走極端,恐怖、暴力、犯罪、自殺在青少年學生中逐步遞增。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將體育課程改為體育與健康課程,這是一種改革和進步,其目的是在教育中認真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育人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體育教育是為人類身心健康與人的發展服務的,是人類對自身的創造,是人類改造自己的實踐活動;體育教育是一種有效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以及衛生保健常識、技能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與學的文化傳遞過程;體育教育是以身體鍛煉為基本手段,包含有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生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內容。體育教育是發展青少年學生的健康體魄,造就改善現代人們身心素質的最佳手段。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在學校教育的位置可想而知,一個學校不重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將是殘缺的教育,培養的學生沒有良好的體育素質和健康的身心將是殘缺的人才。
二、體育素質內涵的探究
體育素質一詞是在當前素質教育形勢下學校體育教育改革過程中一些專家提出的新鮮詞匯,此詞適用于素質教育,有別于“身體素質”“體育心理素質”,能反映學校體育教育新課程目標,并且已被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接受和使用。
體育素質的定義應同素質教育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新課標結合,我們認為體育素質的定義為:體育素質是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研究中產生的新詞匯,體育素質是指青少年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體育與健康的教育以及社會活動的參與和影響,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健康等諸方面獲得的效果。
一個概念會有其內涵和外延之分,在體育素質的概念上應當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以及目前體育與健康成為社會化的熱點,人們對體育與健康的理解和熱衷在不斷升溫等因素,充實內涵,擴大內涵,對體育教育的改革會有促進作用。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中小學教學科目中必修的基礎學科之一,在教育的宏觀上應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教育的微觀上應當面向學生、面向全體、面向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把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促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 南京市第一中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