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飛
近年來,“高效課堂”方興未艾,各種典范、模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效率與效益的完美結合,要素與模式的完滿展現,令人不知所措。究其實質,不過就是“采用最適合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組織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提高個體能力。”
筆者以為,追求課堂“效率的最大化”與“效益的最優化”,追求完滿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這本身就是一種理想狀態和追求目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桿。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恐怕還要更多地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在“高效”之路上走得更遠。
“在細節中追求高效”,這就是我們廣大非“典范”學校的師生們追求的“高效”之路。同時,“在細節中追求高效”,更要充分考慮師生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可好高騖遠,也不可邯鄲學步,做最適合自己的事,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特點。這就是所謂“在細節中追求高效,在高效中彰顯個性”。
我們還是先來看一個案例吧。
筆者曾在一次作文課上,用提前在網上下載的非常流行的韓國MTV《因為是女子》,作為理解“鏡頭組接”作文技巧的材料。學生反響強烈,創作激情高漲。事隔不久,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時,談到“暗示”這一手法,有同學馬上感到與前面學過的“伏筆”有些混淆,就舉手詢問。筆者一時之間也回答不上,突然想起,在不久前的作文課上有個生動的例子,可以借來加深理解。于是,筆者就引導同學回顧韓國MTV《因為是女子》中的一個細節:當男主角正在沖洗膠片時,女主角打來電話,男主角一邊接聽電話,一邊把沒有蓋上蓋子的沖洗液瓶放到了柜子上(后來,女主角就是因為踮著腳來取這瓶沖洗液時,不小心碰翻了它,而瓶未蓋上,沖洗液就直接淋在了她的眼睛上……);當他把瓶子放到柜子上時,影片背景音樂就響起“沙”的一聲(這“沙”的一聲與沖洗液就直接淋在了她的眼睛上時發出的聲音一樣)。回顧到這里,我就讓同學判斷:“把沒有蓋上蓋子的沖洗液瓶放到了柜子上”與“背景音樂就響起‘沙的一聲”分別是什么手法?同學們很快就判斷出前者是伏筆,后者是暗示。于是同學們把《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用了暗示手法的語句很快就找出來了。
在這個案例中,筆者在教授《爸爸的花兒落了》時,根據前面在作文課上的展示,巧妙地為這兒的課文理解與手法區別作了很好的鋪墊,臨時催生的“教學情境”是高效率的;使更多的學生理解了“暗示”與“伏筆”的區別,這是高效的。
像這種臨時出現的教學狀況,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可以提前預料的,只有用以前的“細節”來喚起并解決現在的“細節”,從而“高效”地解決現在的問題。
所以,“高效課堂”的模式不可能是固定的,而應是流動的,變化的。而且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突然冒出來的教育機會,是不可能用什么模式能夠去預料和解決的,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教育機智”去應對,這就涉及了教師的素質和個性了。比如下面這個案例就足以說明以上問題。
冬天來了,天氣寒冷,很多同學進教室經常忘記關門。有一次,筆者讓他關門,并叮囑他要輕聲關門。他“砰”地一聲重重關上,然后若無其事地走向位置。筆者只是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沒有說。
又一日,上語法預告課,講到了“仁”字。
筆者說:“‘仁字從歐式語法分析為:‘人和‘二是元詞素,‘一和‘一又是元詞素。這種分析法感覺是枯燥的、無趣的。”
“但是,按中國古人的說法,‘二人為仁卻是非常有意思的。何謂‘二人為仁呢?”筆者頓了一下,故意賣起了關子。
“下面,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筆者沖著大家,神秘地笑了一笑。
“冬天來了,進教室大家都很自覺地關上了防盜門——不過是‘呯地一聲關上了門。”大家笑了笑。
“只有一個人偶爾會輕聲關門,那就是挨門口坐的那位同學。”同學又是一笑。
“有一天,我有意請一位同學去關門,特地叮囑他要輕聲關門。結果,門卻發出了比平時更凄慘的叫聲。”眾人大笑。
“‘二人為仁是要在有兩個以上的人之間才會發生的,是要在你心中裝有他人的時候才會發生的。‘仁者,‘仁愛也!”
當這一番話說完后,才發現,他早已把頭埋進了桌子的抽屜里,恨不能把整個人都塞進去。眾人又是一陣大笑。
此后,輕聲關門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埋頭于抽屜的他。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一碰到學生“重重關門”就只是大聲呵斥,也許有一定效果,但不可能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而以上案例的處置辦法,卻可以很好地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教育,并且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這應該算是“效率的最大化”與“效益的最優化”吧!
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是教育學生不是課堂教學,因此,不能算是“高效課堂”研究的范圍。如果果真如此說,那就只能說這樣的“高效課堂”太狹窄了!教育與教學從來都沒有截然分開過,更何況德育目標本來就是教學的一部分。
話說回來,也并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要用這種方法來教育與應對學生,這是跟教師自身的個性有關聯的。不求千篇一律,只求真心對待,擁有自己的個性,在高效中彰顯個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對“高效課堂”模式的反思中,我們應更多地關注細節,關注一些我們在平日教學中無法用固定模式解決的問題,彰顯自己的教學個性,不失為對“高效課堂”的一種有益補充。這就是所謂的“在細節中追求高效,在高效中彰顯個性”。
(作者單位 重慶市長壽實驗中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