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張然
[摘要]隨著全球能源資源需求的擴大和能源開發中金融瓶頸的進一步突出,能源金融一體化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能源金融一體化,有助于推動金融深化和人民幣國際化。從構建能源對話機構、建立區域能源金融中心、創新金融產品、發展能源期貨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42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4-0068-02
[作者簡介]高超,男,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張然,男,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一、引言
能源和金融是當今經濟社會兩大核心問題,能源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是經濟發展的推動手段(GurleyShaw,1960)。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能源的勘探和開發利用需要巨額資金支持。而且能源的勘探與技術研發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因而能源領域對金融的需求是規模大、渠道廣、機制活。在能源金融互動發展的過程中,能源產業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的創新與合作,同時也產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林伯強(2011)認為,能源金融是一種新的金融形態,是國際能源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相互滲透與融合的產物。通過對全球主要經濟體和能源生產國的能源戰略及其演變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能源金融
是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佘升翔、馬超群(2007)從能源虛擬金融和能源實體金融兩方面出發,認為能源虛擬金融是指能源市場主體在能源商品期貨、期權市場、國際貨幣市場以及與能源相關的資本市場上進行能源實物、期貨、期權、債券、匯率、利率、股票以及相關衍生品等金融資產的套期保值、組合投資或投機交易。能源實體金融是指能源產權主體、效率市場和傳統金融市場通過有機聯絡,利用金融市場的融資、監督、價格、退出機制,培育、發展和壯大能源產業。
“絲綢之路經濟帶”位于歐亞大陸中心腹地,東臨充滿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西系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游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做起來,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的大合作。第一加強政策溝通,第二加強道路聯通,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第四加強貨幣流通,第五加強民心相通。”
二、構建能源金融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能源行業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其發展需要持續性的、大規模的資金作支持。從辯證關系來看,能源與金融互為依托,相互促進。能源合作為金融發展提供空間,金融發展為能源合作提供支持。二者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將有助于提高各自發展成效,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戰略,同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既是亮點,更是重點。廣泛而深刻的能源合作必然要求有先進的金融體系相匹配,客觀上需要能源金融市場體系對能源合作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一)有助于推動金融深化,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能源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對深化能源合作、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團結、加強國家能源安全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能源定價話語權有著深刻影響。能源金融能為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運輸、產業升級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彌補資金缺口,為能源合作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長期以來存在著金融抑制現象。表現在金融對能源發展支持不足,能源投資存在龐大的資金缺口;能源產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和財政支持,很少涉及到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基金市場。金融抑制會阻礙“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的能源合作和經濟發展,構建能源金融市場體系則是推動金融深化的必然路徑選擇。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有利于帶動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二)有助于維護我國能源安全穩定
2013年9月,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由于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缺乏定價能力,中國在國際能源價格波動中遭受了慘痛代價。而且我國石油進口大部分來自中東地區,要途徑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的海運咽喉。這些地區長年以來是大國的博弈之地,地區形勢不穩定,能源運輸時間長、成本高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一體化有助于進一步深化能源合作,穩定能源供給,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尤其是如石油期貨、天然氣期權等能源期貨期權市場的開辟,給能源企業提供了化解風險的渠道。利用金融衍生產品可以幫助能源企業通過套期保值等手段合理規避價格風險,充分發揮能源期權期貨套期保值、對沖風險的功能。
(三)有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能源金融體系的建立有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增加我國在能源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從世界范圍來言,目前大宗能源商品多以美元標價,能源的進出口仍以美元結算為主。導致我國在能源合作中要承受較高的匯兌成本和匯率風險。而能源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則有利于擴大人民幣的結算范圍,尤其是和鄰近的中亞國家的結算將更加便捷。有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各方降低匯兌成本,規避美元匯率風險,提高我國在能源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構建能源金融一體化的對策建議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01—2030年中國能源部門的投資約需23萬億美元。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已很難滿足能源產業對資本的巨大需求。由此,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一體化任重道遠且迫在眉睫。
(一)定期舉行能源金融峰會,建立合作互利組織
能源金融合作離不開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共同推進,可以定期舉辦地區能源金融峰會,建立一個多方參與、平等協商的能源金融合作組織。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經貿合作的日益深化和雙方高層交流機制的完善,我國將進一步推動相關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通過建立對話機制、合作機制和爭端解決機制,有效解決能源政策、能源合作、資金籌措、投資戰略、關稅物流、經貿往來和貨幣互換等一系列問題。切實提高能源合作效率,落實能源開發項目,促進能源合作。
(二)加快能源領域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目前我國已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簽訂了在經常項目上貨幣自由兌換的協定,但是在實際的跨境結算中人民幣數額極少,大宗能源商品的結算仍以美元為主。我國要和更多的國家建立貨幣互換機制,擴大人民幣的結算范圍,推進直接投資的人民幣結算。對于和我國能源交易額較大的國家,要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設立境外的銀行分支機構,為人民幣的結算提供便利條件。
(三)加強能源金融創新,豐富能源金融產品
在融資方面,可以由國家出資,設立專門為能源產業貸款的能源銀行。另外設立能源投資基金,如能源企業和國家財政合資設立能源開發基金、能源風險投資基金、石油基金等,專門用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產業的開發和投資。在資本市場上適時推出以能源產業未來收益為保證的證券化產品。在防范價格風險方面,應建立原油、成品油、天然氣期貨期權交易所,為能源企業提供規避價格風險、保障能源供應的平臺,為能源金融的發展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支持。
(四)打造烏魯木齊“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中心
新疆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平臺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承擔了我國與中亞貿易50%的份額,而烏魯木齊是全疆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而經濟帶其他國家和地區整體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體系落后。僅有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金融實力和烏魯木齊相當。目前新疆已有超過15家銀行具備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資格,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境外服務區域已拓展到包括中亞5國在內的18個國家和地區,結算業務量達188 69億元,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13家銀行在新疆轄區銀行開立了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新疆是中國唯一允許開展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試點省區,已經初步具備了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金融中心的條件。且新疆正值跨越式發展時期,有中東部地區19個省市的對口支援,其中不乏北上廣深金融資源充裕的省市,可以廣泛利用中東部地區的金融資源,全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能源金融中心。由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多方參與。在金融政策和能源戰略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在資金、人才、土地、稅收、外貿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疊加效應。最終建立起立足新疆、輻射西北、面向經濟帶的區域能源金融中心,帶動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合作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伯強能源金融[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佘升翔,馬超群能源金融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石油經濟, 2007(8 )
[3]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課題組新疆跨境貿易與投資人民幣結算若干問題分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0(12)
[4] 孫慶剛,秦放鳴中亞次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問題探討——以烏魯木齊為例[J]開發研究,2012(4)
(責任編輯:牟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