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燕
摘 要:獨立學院是近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探討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是廣大教育者關注的新問題。該文運用教育生態學原理,從確定教學目標、創設生態化教學環境、創建真實性教學資源以及設計情景化教學活動幾個方面,對我國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提出見解。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綜合英語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125-02
20世紀90年代初,普通高校開始創辦獨立學院。獨立學院一方面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探索體制改革的嘗試(戴林富,游俊,2006)。獨立學院也稱“三本學院”,生源質量介于普通本科與專科之間。國家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要求21世紀的英語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我國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也參照了該大綱的要求。但是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課程不僅要符合普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要求,還要在英語人才培養上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綜合英語的課程也要符合英語人才培養的獨特性。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有區別的。除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幫助學生將來面向市場,找到適合的工作。因此,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和對一本,二本院校的學生一樣,以培養學生的學術為主或者培養高尖端的口譯員為主。獨立學院要培養學生有一技之長,發展學生的專門用途英語,如會計英語和文秘英語。并和當地的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而獨立學院的綜合英語教學就是要朝著這個目標,不盲目跟從其他高等院校,而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找準教育定位。目前獨立學院的綜合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有:(1)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準確;(2)教學理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課堂模式傳統單一、課程教學形式傳統老套、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3)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該文將運用限制因子規律、教育生態位、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花盆效應四個原理,從確定教學目標,創設生態化教學環境,創建真實性教學資源并設計情景化教學活動幾個方面,對我國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提出見解。
1 教育生態學
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和哲學家Haeckel提出生態學這一概念,指出它是研究生物體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學科(劉森林,2008)。生態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黃遠振2007)。根據生態學的觀念,生態系統內的因子有機相連、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的功能(孫芙蓉,謝利民,2006)。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LawranceGremin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陳堅林,2008)。教育生態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研究領域,其主要特點是應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鄧小泉,杜成憲,2009)。與自然生態一樣,教育也是一個由多種因子有機相連的生態系統,生態因子對教育的發展起著促進或抑制的作用。學者們依據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的原理和機制,研究教育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和規律(唐淑敏,2012)。生態教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教育過程中生物個體和群體“生命”的成長狀態。吳鼎福,諸文蔚(2000)提出,教育生態學包括限制因子規律、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花盆效應、教育生態位原理等11個基本原理。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綜合英語課堂教學看成是“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在這個課堂生態系統中,有需要知識,需要成長的學生;勤勞和有技術的教師;還有適合學生學習知識的環境和各類動態因子,如教學資源,學生之間的關系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生態學的規律,創造出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充分地吸收知識的養分。
2 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的生態平失衡以及應對策略
課堂生態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構成的復合生態環境。生態平衡是指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個體與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他們相互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范國睿,2000)。從宏觀層面來觀察,我國獨立學院綜合英語生態因素失衡主要表現在:沒有準確的教學定位,盲目跟從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應試教學目標與學生全面發展失衡;教與學的失衡;課內學習與課外運用的失衡。
2.1 找主導性限制因子,提高綜合英語教學質量
生態學的限制因子是指達到或超過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李比希研究了各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的影響后發現,谷類作物的產量通常不是受它所大量需要的營養元素的限制,相反是受那些微量元素的限制。當植物所需營養物質降低到這種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時,這種營養素就會限制這種植物的生長。教育生態系統的限制因子定律以此為基礎,又表現出一定的特性:(1)所有的生態因子都可以成為限制因子,因子量過多或者過少,都會產生限制作用;(2)有機體能對限制因子的作用產生適應機制,把限制因子變成為非限制因子(關文信,2003)。總的來說,現在課堂教學有三大主要限制因子:社會環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態度(陳旗敏2008)。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具體提出提高綜合英語教學質量的辦法:
2.2 把握教育生態位原理,確定教學目標
生態位是指一個群落中,每個物種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種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從教育生態系統的角度,每個學生在學校或者班級的生態環境中,都處于相應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態位。綜合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態位,指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這些生態因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生態位主觀上是受自身的知識、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客觀上會受到周圍環境、他人評價,尤其是教師或其他成人的評價的影響。endprint
獨立學院專業學生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和學生們共同找準生態位。由于獨立學院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均低于一本和二本分數,學生們英語基礎薄弱,從入學起普遍都有自卑的心理。許多同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親戚朋友對他們消極的評價。他們變得敏感而且脆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強。班上的同學說出消極的語言,其他同學也會受到影響。如班上學生說,許多用人單位不招收獨立學院的畢業生,英語專業的三本畢業生就業更難。學生的心理也影響他們上課的情緒。這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做好情緒的疏導作用。而不是忽略學生的自卑心理,繼續灌輸學習知識。教師也要調整教學設計,做到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先從培養學生信心開始,并進行耐心疏導。并讓班級中積極樂觀的學生帶動內向懶惰的學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班級學風。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人生態度,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掃除學習障礙的首要任務。
2.3 遵循最適度原則,創設生態化教學環境并創建真實性教學資源
謝爾福德在1911年提出耐度定律。該定律是指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且生存下來,必須依賴于一種復雜條件的存在。而如果要使一種生物滅絕,只要使其中的一個因子超過它的耐度即可。最適度的“度”是生態因子質和量的統一。教育生態系統也遵循該原則,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和各種生態因子都有自己的適應范圍和區間。
目前我國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制約了英語專業學生的發展。傳統的重輸入、輕輸出,重筆試、輕交際的的教學模式學生扼殺了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表現在學生上課昏昏欲睡,課堂表現力不強,學習效率不高。學生抱怨英語難學,學習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不會運用。目前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限制學生吸收知識養分的因子,并一再挑戰學生的忍耐度。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課堂上只有教師在照本宣科,獨唱大戲。臺下的學生只是觀眾,缺少參與互動的機會。因此,教育生態學要求教師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為學生創設最適度的生態化教學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學生的心理環境,給學生充足的養分。綜合英語課堂設計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活動設計上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提高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教師要平衡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關系、筆試和交際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和學習書本知識和實際語言運用的關系。保證語言輸入的真實性和多樣性。語言輸出入的真實性外語資源體現在教學材料和課堂言語活動兩方面。教學材料不能僅限于課本,還要拓展到其他真實的語言材料,如外國網站,外文原版小說,外文電影等等。課堂言語真實性要求中教以準確的英語授課為主,漢語解釋為輔,為英語語言輸入提供準確性。并聘請外籍教師參與綜合英語課堂授課,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語境,與中教合作,進行教學互補。語言輸入的多樣性指豐富的課程資源,利息的多種形式,如文字、聲音、圖形和影像等。要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多思考,注重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語言產出。注重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不要抓住學生的語言錯誤不放,要多肯定學生的思想。把綜合英語看成一個整體,聽說結合,讀寫結合。聽力為口語提供語境,口語產出為聽力加深理解并鞏固所學,并加入學生的創造,豐富口語的語言形式和內容。讀也為寫提供語境,而寫作也更能使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創造力,產出更好的文章。
2.4 摒棄花盆式的局部環境,創造真實情景語境
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態環境,在空間上有局限性,還要人為地為之創造適宜的環境,一旦離開這個小生態環境,個體、群體將會失去生存能力。花盆種不出萬年松。學生在封閉、半封閉的教育群體或教育系統中孤立地學習書本知識,學習的效率低,知識汲取的養分也少。摒棄花盆式環境,把學生至于開放式的教育生態環境中,才能實現與外部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使學生得到生存與發展(劉森林,2008)。開放式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求教師要有開放的教學理念。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就應該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如果教師也只是在一個花盆生態系統下吸取的養分,他們的定向思維就會決定課堂生態系統營養的稀少。因此,學校首先應該為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先為教師提供開放性的培訓系統。其次,英語教學要把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強化課內知識與課外語用的練習,注重課堂教學與外界社會的互動(單巖2007)。筆者認為,教師并不一定要真的走出課堂,在社會中授課。而是可以通過創造真實的情景語境,如利用多媒體播放外文影片和紀實片,帶領學生閱讀簡易版外文小說,讓學生間接體驗外國的歷史和文化;邀請外國留學生到課堂與學生互動,一起做游戲,做roleplay,讓學生直接體驗真實的語境,把所學的詞匯和語法,真正運用到與外國人交流中去。學生變被動學習為對知識的主動探索,把課堂土壤延伸到更豐富的外部真實世界中。
3 結語
教育生態學為綜合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它強調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綜合英語教學就是一個教育微觀生態,它應該是動態的,自由和諧的。而這種和諧生態環境的創造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在課堂中促進各種生態因子相互作用并發揮功能;找出主要的限制因子,找準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減少學生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采取多鼓勵少責備、小步子慢爬坡、低起點多反饋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造開放式的真實情景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堅林.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確:對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新解讀[J].外語電化教學,2008(1).
[2] 陳旗敏.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課堂教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
[3] 戴林富,游俊.創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6(1).
[4] 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學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
[5] 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關文信.西方教育生態學理論對課堂教學監控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11).
[7] 黃遠振.生態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外語教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8] 康淑敏.教育生態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設計[J].外語界,2012(5).
[9] 劉森林.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設計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8(121).
[10] 孫芙蓉,謝利民.國外課堂生態研究述評[J].國外中小學教育,2006(4).
[11] 單巖.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
[12] 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