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 丁翔 盛昭瀚


摘要: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是確保城市經濟增長、拉動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城市的長期規劃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文章運用復雜性系統建模的方法對產業轉型系統中的子系統、子系統的關聯性,進一步指出環境的開放性、主體的多樣性以及目標的多元化造成了產業轉型的系統復雜性,最后,基于政府視角,給出了降解產業轉型系統復雜性的應對策略,為相關產業政策制定提供合理的理論分析視角和方法。
關鍵詞:產業轉型;系統認知;復雜性分析;復雜性降解
一、 引言
當前,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對產業轉型的理論與方法開展了研究,現有成果表明產業轉型過程中不同產業與復雜環境的交互使得產業轉型呈現出系統性、復合型、多樣性等特征,這些復雜要素的交叉更加劇轉型的難度。由于產業轉型主體的多樣性、環境的開放性,加之政府對產業的引導作用尚處于探索階段,較難滿足產業轉型進而實現產業升級的需求,有必要運用復雜性科學理論來重新認知產業轉型問題,從系統性到復雜性,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駕馭系統復雜性的科學決策體系,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二、 產業轉型系統分析
產業轉型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需要采用系統工程的理念去構建產業轉型系統模型,本文認為產業轉型系統主要包括產業轉型動力系統、產業轉型支持系統。產業轉型的動力系統由兩方面構成:一是內在動力系統,主要是從企業內部角度出發,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和自我生存而由企業內部產生的推動企業進行轉型的動力;二是外部動力系統,主要是基于政府、市場的視角出發,為了城市區域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而形成的外部動力系統。二者的合力形成了產業轉型的綜合動力系統。產業轉型支持系統主要由外部力量構成,其主要包括政策支持系統、人才支持系統、社會保障支持系統、科技與教育支持系統、資金支持系統、安全支持系統、生態支持系統等,只有在這些支持系統的配合下,產業才能實現成功的轉型
1. 產業轉型動力系統。產業轉型的動力不僅來自產業系統自身的發展需求(內因),也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作用(外因)。產業轉型的內部動力主要源于:
(1)經濟增長放緩引發轉型: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數量以及經濟增長質量。經濟增長數量主要指GDP,經濟增長質量主要指括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福利分配以及資源環境代價等。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呈現整體放緩。城市經濟增長放緩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效率降低、經濟增長的變動幅度較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差、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不足等。
(2)產業發展滯后引發轉型: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行各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由于技術、方法與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我國一、二、三產均存在各種層次的問題。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出現了附加值低、創新力不足、產業發展布局不合理以及產業發展規劃不清晰等問題,然而第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出缺乏高素質人才、生產經營方式不先進、現行管理體制落后等問題。
(3)產業結構失衡引發轉型:在國家宏觀產業規劃的政策指引下,我國經濟正逐步由粗放型走向集約型。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城市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使第一產業比重不斷降低、維持第二產業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并努力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但是由于沒有過多地注重產業結構的實際運行狀態,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并沒有實際改變產業結構失衡的狀況,主要表現為制造業結構偏重,尤其以重工業為主,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生產型服務發展不足。因此,產業結構失衡是引發產業轉型的內部動力之一。
產業轉型的外部動力主要源于:
(1)時代變革引發轉型:目前國際和國內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因此時代的變遷成為了產業轉型的最大機遇。另外,由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現導致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涌現,知識經濟的涌現將為現有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2)觀念轉變引發轉型:由于經濟不斷發展,導致了人們觀念和生活行為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更加追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同時,人們也更加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修復。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要不斷滿足人們觀念轉變的要求,因此觀念地轉變將會進一步導致產業轉型。
(3)市場格局引發轉型:當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時,產業間必須通過產品、技術、管理創新等方式對自己的結構進行深度的演化。一方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新的產品發展規劃,通過改變生產方式、經營理念、產業架構等途徑對產業進行優化;另一方面,通過對社會需求的預測,借助現代先進的技術手段直接對產業進行轉型。
2. 產業轉型支持系統。產業轉型支持系統是在產業轉型動力系統的驅動下,從產業轉型的各個方面來支持服務于產業進行轉型。包括:
(1)政策制度支持系統: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主要表現在財政政策上,產業轉型財政政策的扶持機制主要表現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和替代產業扶持機制。
(2)科技人才支持系統: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人才培養模式由原來的要素驅動逐漸向創新驅動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變革傳統粗放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為導向,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為產業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3)技術支持系統:主要涵蓋了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重大技術手段、重要技術方案、技術方案的變更等一系列與技術相關的問題。
(4)金融支持系統:金融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直接推動力,不斷優化的金融環境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金融支持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產業轉型的需要。
三、 產業轉型復雜性分析
我國產業轉型過程處于動態多變的外部環境中,特別是當前正處于國際經濟環境動蕩的階段,并且由于國家對產業轉型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產業轉型的動力、支持以及轉換系統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挑戰。
1. 環境的開放性。產業轉型目的在于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資源配置,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處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中的產業轉型系統不僅對社會(區域)、經濟環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如圖1所示)。
產業轉型系統所處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其交通、區位優勢以及轉型產業的資源類型,直接影響著產業轉型的內部動力系統;經濟環境決定了產業轉型過程中的相關投資、獲益與風險承擔主體以及產業布局的變化,并且,經濟環境直接影響了產業轉型的深度、轉型方案的選擇以及產業轉型后的經濟效益評價等,對產業轉型的外部動力系統以及支持系統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文化環境引導著產業轉型過程中相關主體的價值偏好,對產業轉型的支持與轉換系統均有影響;技術環境反映了能夠進行轉型的產業類型以及轉型產業的技術水平,對產業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政策法規環境則為產業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與依據。由此可見,產業轉型系統環境涉及自然、經濟、社會文化、政策法規、技術等多方面因素,是在高度開放的系統環境下開展的,產業轉型只有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環境因素,深入地了解轉型系統與外部環境的聯系,才能形成科學有效地的產業轉型路徑。
產業轉型過程中,環境的動態演變以及各種環境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制約性將導致產業轉型系統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混沌性、無序性。例如,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政府在制定相關產業轉型扶持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經濟因素,同時經濟環境會受到政策法規環境的影響。另外,由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系環境下,政府行政公權力與市場經濟規則協同作用的政策法規環境并不完善,使得產業轉型道路充滿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困難重重。
2. 主體的多樣性。產業轉型主體是指參與產業轉型活動的個體或群體。產業轉型通常是由企業主體、政府主體、專家群體與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多方主體聯合行動的結果(如圖2所示)。
一般來說,主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導致復雜性的產生根源,主體種類越多,相互之間的差異性越大,其統籌與協調的難度就越大,從而更容易導致復雜性的產生。主要表現在:(1)不同性質的產業轉型主體對于同一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決策問題會有不同的立場,同一性質的不同產業轉型主體也會因為企業文化、企業發展歷程以及領導者的價值選擇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例如從整體來說,政府主體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更加關注產業轉型帶來的綜合價值和長遠效益,企業主體則偏重于對轉型投入成本與預期收益的分析。而對于企業主體而言,同一產業中的不同企業主體也會立足于自身企業的利益產生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從而使產業轉型規劃共識的達成變得十分困難;(2)產業轉型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環境適應性,能夠根據外部變化在合適的時機采取適當的行為以達到自身的目的,即會產生自主博弈行為,從而使得個體在和其他人交互過程中永遠處于不確定狀態;(3)產業轉型主體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能夠與環境以及其它個體進行交流,在這種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或“積累經驗”,并且根據學到的經驗進行自學習與自組織,因此產業轉型主體對產業轉型的方向認知也將隨著認識的深入而發生變化,從而不斷在過程中調整產業轉型戰略。
3. 目標的多元化。產業轉型目標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規模轉變、新技術的引入等方法與手段從而期望達到的目的和結果(主要包括轉型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等),是由產業轉型主體根據產業的當前狀態以及影響轉型的變量,對產業轉型的期望狀態設定的預測。
產業轉型目標主要反映了產業轉型主體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轉型目標是產業轉型系統中的關鍵要素,不僅直接影響著產業轉型的方向,而且還影響著相關產業信息的收集、備選方案的制定與評價等。產業轉型目標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不僅表現在相關主體對產業轉型“多”方面的利益訴求,還表現在“多元”目標之間難以平衡,例如,傳統制造業期望向具有物流配送服務的制造服務業轉型,此過程中必然要構建統一的產品、物流信息的一體化平臺,存在著高技術投入的風險,因此,產業轉型的經濟目標與技術目標之間存在著相對制衡的關系。
對于產業轉型主體來說,目標的多元化則帶來了多目標統籌、協調與評價等多方面的系統復雜性。主要表現在:(1)目標由單一化變為多元化并不僅僅在數量上給產業轉型帶來系統復雜性,而且這種多樣化的轉型目標很難進行統籌與凝練,具有不可公度性,甚至會出現目標與目標之間相互矛盾、沖突,難以平衡的情況;(2)轉型目標的多元化導致在對轉型方案評價時,不能用最優化的方法選取最優解,而是要去尋求實現滿足眾多目標的均衡解;(3)轉型目標的多元化,導致具有不同效用偏好的轉型主體往往做出矛盾或沖突的選擇
四、 產業轉型系統復雜性應對策略
1. 應對產業轉型環境的不確定性。單個企業的轉型通常是一類問題明確、目標明確、影響因素確定的企業戰略管理問題,由于這類決策問題確定性程度高,因素間影響關系明晰,因此轉型主體只要遵循結構化流程即可完成轉型任務,轉型的正確性與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需求與企業的定位。然而,對于產業轉型而言,絕不是多個企業轉型的簡單相加,而是受到由于各種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產生的難以預知的不確定變化的影響。例如在產業轉型初期,產業轉型的直接主體——企業對市場環境、技術環境、經濟環境的認知是模糊、不確定的,也很難全面掌握轉型過程所需的信息、技術和知識等資源,存在能力缺失等等問題。不確定性決定了產業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不斷認識、迭代與比對逼近。因此政府主體(產業轉型相關的各級政府)應加強對企業主體行為的控制、協調與引導,使得企業主體應盡可能減少對環境復雜性認識的模糊性,并充分利用專家群體、科研院所的智庫作用以增強其對產業轉型系統環境的敏感性與掌控力等,從而降低環境不確定性對產業轉型產生的不利影響。
2. 應對多元主體的目標不一致性。正如前文所述,一個產業包含了多種行業,而每個行業中存在多個企業,產業轉型屬于宏觀層面的規劃,而落到實處則為眾多企業的轉型。每個企業由于有自身的經營模式與戰略規劃,導致每個企業的轉型目標不盡相同,因此,政府在做產業轉型規劃時必須平衡不同企業、同一產業中不同行業的實際需求,在眾多主體利益訴求中形成相對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轉型策略。特別是,產業轉型在城市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也對產業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統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涌現決定了產業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逼近的過程,因此政府主體需要對轉型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包括對轉型環境的把握,對轉型策略與方案的優化與調整,對新的市場、經濟以及技術需求的快速反應,對產業轉型動態演進過程的控制與協調等。
參考文獻:
1. 樊艷萍,牛沖槐.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系統研究.系統科學學報,2006,14(2):95-98.
2. 張斌,張燾.工業設計是我國制造產業轉型的驅動力.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6):156-158.
3. 賈栗.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4):174-176.
4. 王元月,馬蒙蒙,張一平.以技術創新實現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山東社會科學,2012,(2):32-40.
5. 趙琨.基于系統創新的產業轉型及在資源型城市的應用研究.山東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71271107; 71271107)。
作者簡介:盛昭瀚,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純,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博士生;丁翔,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