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成 劉文棟


摘要:FDI是影響中國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傳統的研究主要針對FDI對我國出口的數量的影響,但出口數量并不等同于出口競爭力,文章從FDI通過資本形成、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技術進步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FDI;出口;出口競爭力
一、 FDI影響出口競爭力的資本形成路徑
理論上,資本形成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1)FDI通過增加東道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擴大了企業的生產規模,新增廠房、設備與生產線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在企業出口比例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規模的擴張必定帶來企業出口的增長。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FDI也能夠通過上下游的產業鏈來帶動產業的投資,上游產業的FDI促進了上游產業產品的生產,這等于增加了下游產業的中間產品的投入供給,比如會帶動下游產業的投資,而類似的,FDI進入下游產業比如帶動上游產業對中間產品的供給,從而帶動上游產業的投資。(2)FDI作為資本要素的流入,本身就具備了緩解企業融資壓力的能力,而企業融資壓力的的緩解對企業的出口競爭力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不僅使得企業有了擴張生產的資金,也使得企業能夠在更大的風險收益比例下進行項目選擇,而這些新納入選擇范圍的項目不乏一些具有更高收益潛力,但是企業在融資約束下無法進行的項目。這些新的項目能夠產生新的產品,或者是在原產品的基礎上的改進,都能夠進一步的促進企業獲得新的國際市場份額。
從FDI通過資本形成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作用看,FDI的進入直接促進了我國資本形成的擴張,也促進了我國生產規模的擴張,這對我國出口的絕對數量是有直接促進作用的。但與此同時,FDI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出了國內的投資,因此,由FDI進入所帶來的生產規模的擴張,其中要扣除對國內投資擠出的那部分,因此,FDI對我國生產規模擴張的真實作用要弱于現實中能夠觀察到的作用。總的來說FDI能夠促進我國的出口絕對數量,這對我國出口競爭力提升是有積極作用。
二、 FDI影響出口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升級路徑
產業結構對一國出口競爭力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幾方面:(1)產業結構升級是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保證。一國的出口競爭力同該國的出口結構是緊密聯系的,商品的出口結構越高端,該國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也越大。根據傳統的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的比價優勢在資本與技術,而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力。發展中國家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而發達國家出口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這種國際分工會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出口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調整出口商品的結構,而非單純的依靠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出口。而要提升出口商品的結構,首先要對國內的產業結構進行升級。(2)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一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同該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密不可分的。企業強則國家的經濟強,而經濟強的表現之一則是出口競爭力強。不同產業結構水平的企業,對核心競爭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勞動力成本優勢上,通過低成本的勞動力投入來保持一定的利潤率,但是由于勞動力市場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過程,比如也是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的過程。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核心的技術上,這種核心技術受宏觀經濟環境波動的影響不大,企業能夠保證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主要依賴價格因素,而一旦勞動力成本上升,該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將大幅下降,而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的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力主要依靠核心技術,企業能夠以核心技術生產出其他企業無法生產的產品,這保證了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FDI對東道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FDI對東道國新型產業建立的帶動作用。FDI進入東道國的行業選擇,并不一定建立在東道國以后的產業基礎上,FDI也可能帶來東道國處于空白期的產業,FDI的進入不僅幫助東道國建立了該產業,同時也通過產業關聯(回顧效應、前瞻效應、旁側效應)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形成,從而促進了東道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2)FDI選擇了東道國已有的產業,但是提升了原有產業的價值鏈。相比東道國的本土企業,FDI企業在技術上更有優勢,在產品的結構上也更為高端,而這種更高附加值的產品生產線的引入,必然也會帶動東道國產業鏈價值的提升。(3)FDI能夠促進東道國主導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主導產業是一國或一個區域中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該產業占整體產業的比重較大,同時產業的關聯度也較高,能夠以較小的變動帶動其他產業與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而FDI進入東道國的主導產業后,能通過先進的技術促進東道國主導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東道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我國的情況看,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但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方式確是粗放式的,我國雖然經濟增長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在產業結構上卻長期依賴這些低端的制造業,出口的產品的結構也得不到優化。從FDI的產業選擇看,制造業和服務業是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產業,1997我國制造業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281 198 3萬美元,占全部FDI的65.11%;2010年我國制造業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495 905 8萬美元,占全部FDI的47.87%;2010年中國的外商對中國服務業的直接投資為499 629 2萬美元,首次超過了外商對中國制造業的直接投資。但是對FDI對我國的服務業產業選擇進行細分后發現(如圖2),FDI對我國服務業的產業選擇主要是房地產業,而房地產業明顯已經是我國投資相對過剩的產業。因此,總的來說,我國利用的外資依舊以制造業為主,從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的作用看,雖然FDI能夠以自身更為先進的技術水平來推動我國制造業產業的升級,但局限于制造業本身的勞動力密集型特性,過多的FDI投入制造業不僅無法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還會造成我國制造業的投資過度與產能過剩。因此,FDI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會因為抑制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而阻礙我國出口競爭力的提升。從FDI通過產業結構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作用看,由于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有限,因此,FDI通過這條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正向作用也較小,甚至會因為阻礙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而使得我國產業結構同國際市場的差距拉大,從而相對的減弱了我國出口競爭力。
三、 FDI影響出口競爭力的技術溢出路徑
影響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價格與非價格因素,而技術對于一國出口競爭力的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首先,從價格因素看,在競爭市場上,當企業生產同質產品時,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價格的競爭上,因為對消費者來說,在產品質量沒有差異的時候,購買哪家企業的產品則根據價格的高低來決定。這時企業的競爭則體現在各自對生產產品的成本控制上,技術水平、水平高的企業自然能夠依靠這些優勢以相對更低的價格來生產產品,從而能夠在賣出的價格上低于競爭對手,獲得市場份額。其次,從非價格因素看,雖然企業生產的是同類型的產品,但是在產品的質量、功能、特性上具有一定的區別,這時消費者會根據自身的需要來選擇最優、最能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因此,企業間的競爭體現在產品的質量和特性上,而產品的質量與特性又取決于企業特有的專利技術,技術水平高、擁有的專利技術多的企業自然能夠生產出質量更高、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自然也能夠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FDI對東道國技術進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技術外溢效應上,技術外溢的途徑主要包括專利技術轉讓、人才流動、企業交流、產品模仿等方面,這些方面包括主動外溢與被動外溢,從主動外溢看,外資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必然也需要我國一些配套企業的服務,如零配件、產品組裝加工等方面,而要獲得這方面合格的產品供應與服務,首先要通過專利轉讓、培訓等方式讓這些關聯的企業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從而才能更好的為其生產服務,當然隨著市場競爭性的提升,為了保持競爭力,跨國公司能夠主動轉讓的一般是非核心技術,因此通過跨國公司的主動的技術溢出效應較弱。從被動外溢看,主要是本土企業通過與外資企業的交流、人才流動等方式來“偷學”知識,從而促進技術進步。被動的溢出效應的大小,同本土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有很大的關聯,當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差不大時,本土企業能夠從外資企業學的的知識相當有限,技術外溢效應也小,但當本土企業同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差距過大時,本土企業沒有吸收外資企業技術的基礎,同樣技術外溢的效應也有限,因此,技術外溢效應的最大化需要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差距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不能過大,同樣也不能過小。當然,FDI對東道國技術溢出水平的效果還同FDI本身的動機或者性質有關,從簡單的性質劃分看,Markusen(1995)將FDI分為垂直型(出口導向型)和水平型(市場導向型)。垂直型FDI的跨國公司其母公司同東道國子公司是縱向一體化的關系,母公司利用母國的資本、技術比較優勢進行產品研發與設計,子公司則使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稟賦(廉價的勞動力)進行技術低下的產品組裝生產。水平型FDI則是為了獲得東道國的市場,而在東道國建立與母國公司保持水平分工關系的分公司,分公司能獨立完成生產與銷售,生產的產品主要在東道國銷售。從技術溢出看,由于垂直型FDI只是將生產的低端技術環節放到東道國,其對東道國的技術溢出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東道國水平相對落后的時期,垂直型FDI所帶來的技術雖是低端但卻容易吸收,對東道國的技術吸收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能夠很快的促進東道國技術的發展。但當東道國技術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垂直型FDI對東道國的技術溢出則十分有限。水平型FDI所帶來的不再是低端技術,而往往是世界領先的高端技術,但其對東道國的技術溢出則更加依賴東道國的技術吸收能力,同時,由于這類企業往往是外商獨資,對其技術也有保護的動機,若其采取保護措施,東道國要獲得技術溢出就必須要有更高的技術吸收能力。
從FDI對我國的技術溢出效應看,FDI對我國的技術溢出效應也同FDI的性質有關,當然進入我國FDI的性質也同我國的國情有關。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戶籍改革前我國農民是禁止到城市里工作的,而當時我國農村人口占據了80%以上,我國城市無論是消費水平還是生產能力都十分有限,對國際的開放也有限制,因此,當時國際FDI無論是垂直型的還是水平型的對我國都沒有投資的興趣。從垂直型的FDI來看,我國城市勞動力數量太少,來我國投資并不能得到太多的低價勞動力,而對水平型的FDI來說,我國城市的市場規模與潛力也太小,技術水平也低下,也無法吸引水平型的FDI進入。因此戶籍制度改革前我國吸收的FDI數量是十分有限的。1982年后,國家放開了農民進城的條件,允許農民到城市工作,從而掀起了我國農村進城的浪潮,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形成了我國特色的“民工潮”,但是隨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農民到城市并找不到工作,使得我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十分嚴重,這也加大了我國城市對FDI進入的要求。而隨著我國改革開始的進行,FDI有了進入我國的權限,且我國對FDI的進入還設置了許多的優惠政策,這更加大了FDI進入我國的力度。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等亞洲新興國家以出口導向戰略獲得了快速發展,但這些地區的工資水平隨著經濟發展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成了這些地區的劣勢產業。根據邊際產業擴張理論,這些地區有將劣勢產業轉移出去的動機,因這種動機形成的FDI主要以垂直型為主,而我國的雙重二元經濟結構正好為承接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徐清,2013)。這些垂直型的FDI對我國技術溢出的作用則不是十分理想,理論上,這些FDI對我國的技術溢出的效應是遞減的,而且由于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這甚至會對我國的技術進步產生負向的影響。當然,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我國也認識到了,從FDI通過技術溢出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作用看,進入我國的FDI主要以垂直型為主,該類型FDI對我國技術溢出的作用是邊際遞減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技術水平的提升,垂直型FDI對我國技術溢出的作用有限,因此,FDI通過這條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作用也十分微弱,且FDI企業對核心技術的保護,同我國自主創新,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戰略相矛盾,這會抑制我國企業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從而抑制了我國企業技術進步,進而抑制了我國出口的競爭力。
四、 結論
本文以上的分析表明,FDI能夠通過資本形成、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技術溢出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造成影響。其中,FDI通過資本形成路徑對我國出口的絕對數量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FDI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技術溢出路徑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作用則十分有限。從出口競爭力的構成看,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不僅是生產規模的競爭,同時也是出口商品結構與產品技術含量的競爭,且隨著世界人民對商品的質量與多元化要求不斷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主要體現為商品結構與技術水平的競爭,因此,FDI雖然促進了我國的生產規模的擴張,從而提升了我國出口的絕對規模,但是同世界經濟的發展相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都處在“不進則退”的境地,因此,FDI如果無法在這方面提升我國的出口競爭力,那么就等于是抑制了我國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清.我國雙重二元經濟結構下 FDI 的異質性.世界經濟研究,2013,(1).
2. 牛一.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研究.北京郵電大學博士論文,2009.
3.張斌盛.中國FDI技術吸收能力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與績效研究”(項目號:13JJD790016)。
作者簡介:邱立成,天津商業大學教授,南開大學跨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劉文棟,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