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都 孫謙
摘要:上海自貿區的建設離不開金融改革創新,文章從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開放國際資本賬戶、開放金融行業準入,開放金融創新產品五個方面出發,論述了適用于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試點方案,分析了各項措施的優勢與作用,并討論了可能的困難與風險。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
一、 引言
上海自貿區全稱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于2013年8月22日,經由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在上海浦東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作為中國自由貿易區規劃版圖中“先行先試”的部分,可謂“身在上海,用意全國”。
國際上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是指多個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關稅等貿易壁壘,放開市場準入限制,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其規則由相關國家或地區政府之間通過協商談判決定,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
上海自貿區則是在中國領土之內設立的“關外境內”的特殊經濟區域,相關政策完全由我國政府制定,因此可稱之為“自由貿易園區(Free Trade Zone)”,以示概念上的區別。
傳統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趨勢此前已經在國內開始出現(張世坤,2004)。從地理位置上看,上海自貿區總面積達28.78平方公里,囊括了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洋山保稅港區共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但從實際意義上看,上海自貿區已遠遠超出了商品貿易的范疇,遠不僅是現有保稅區的升級整合版,而是涉及到經濟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金融改革創新。
基于經濟金融的基本理論,結合我國現有的金融政策和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并參考國際上金融改革的相關經驗,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創新或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開放國際資本賬戶、開放金融行業準入,開放金融創新產品。
金融改革的理論基礎可追溯到美國經濟學家Mckinnon和Shaw(1973)所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論。他們深刻論述了金融改革與儲蓄、就業等因素的正相關關系,系統性的指出了金融壓抑對于經濟增長的危害,提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一系列金融改革步驟來促進金融深化,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就中國而言,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曾康霖,2008),必須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而上海自貿區無疑為此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二、 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由信貸市場中對于資金的供求關系,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決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目前我國已逐步實現了貸款利率的市場化,而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可選擇在上海自貿區中率先進行試點。
具體政策方面,大額存單和存款保險制度或將先行一步,之后可按照先外幣后本幣的順序逐步放松小額存款利率上限,直至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管制。目前各大商業銀行已陸續開始在上海自貿區內增設分支機構,一旦相關政策出臺,相信將會很快鋪開。此外,相配套的存款保險制度等也應在央行的主導下配套跟進。
利率市場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吸納社會閑置資金。由于長期的存款利率壓制和通脹高企,大量的社會資金流出了銀行儲蓄,流入到房地產和其他投資品種。存款利率管制放開后,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主動提升存款利率,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使得資金回流到銀行業中,避免出現所謂的“錢荒”。
(2)有利于打擊非法的地下金融,規范民間金融業。由于利率管制,大量資金流入了民間金融業,甚至是非法的地下金融業,以追逐更高的利息。利率市場化后,更多的資金可以通過正規渠道進入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服務。
(3)有助于傳統銀行升級轉型和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打破了國內商業銀行依賴利息差的收入模式,倒逼其開展創新業務。另一方面,有助于商業銀行提升市場風險意識,促使其加強利率風險的管理能力。
(4)有利于商業銀行根據資金成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因素針對不同客戶實行差異化的定價策略,培養金融產品的自主定價能力。特別是貸款利率的逐步放開使得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融資方的信用情況進行貸款利率定價,根據不同的風險水平設計合適的風險溢價,以市場手段提升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的積極性,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又一個助推器。
(5)利率市場化會增加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入,為民眾帶來實惠,帶來現實的財富收入效應。
利率市場化同樣伴隨著多種可能的風險。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四十余個實行了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有接近半數在金融改革的進程中發生過嚴重程度不一的金融危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阿根廷、日本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均曾出現過銀行倒閉的浪潮。
(1)短期風險,也可稱為轉型期風險,是指在利率市場化的起步期,商業銀行由于習慣了長期的固定利率,不能立刻適應高度浮動的利率環境,從而在銀行體系內產生的金融風險。此時,整個商業銀行系統必將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并威脅宏觀經濟穩定。在法制尚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這些風險預示著大量潛在的信貸違約出現。從銀行角度而言,現有的有限責任制度和薪酬激勵體系使得銀行家可以享受大量承擔風險的潛在收益,而不必為承擔風險的潛在損失負太多的責任,這樣的風險激勵效應會引發銀行家的道德風險,使得銀行業整體傾向于冒險性的經營策略。而從市場整體角度而言,由于信貸市場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只有少部分企業可以獲得合適的融資水平,這樣的逆向選擇效應會引發投資不足或者過度投資的不良后果。利率市場化導致的這些潛在問題將放大金融體系中的信貸風險,使得不良資產比例增加,原本由儲蓄者承擔的分散風險將集中到商業銀行之中。
(2)長期風險,也可稱為永久性風險,是指整個市場利率水平日常性的自由波動所蘊含的風險。商業銀行在傳統上主要面臨四類風險,分別是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操作風險。過去,貸款的信用風險通常是商業銀行所承擔的首要風險。而在利率市場化之后,由于商業銀行的現金流對利率的極度敏感性,哪怕市場利率出現極為微小的變動,杠桿效應將使得其收支發生巨大波動,引發現金流緊張和利潤驟降。因此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市場風險將一躍成為首要風險。此外,為了搶占存貸款市場,銀行將不得不開展價格戰,提升利率水平,在信貸市場中的議價能力下降,這意味著銀行要么讓出更多的利潤,要么將承擔更多的市場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必須通過長期的研究和經驗積累,找出利率波動的規律,以開展金融產品的合理定價,同時還必須借助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來對沖利率風險(例如利率遠期,利率掉期,國債期貨等),否則將很難長期生存下去,以致出現類似于阿根廷等國的銀行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