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妍莉
摘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巧妙運用共情,有助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豐富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
關鍵詞:共情;語文課堂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是以長征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長征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實在有些遙遠,很多細節都是他們難以理解和想象的,這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例如,劇本《長征》中,一副鐵骨錚錚的彭德懷,下決心槍殺自己的戰馬,卻又要“溢出串串淚水”。學生對這一情節很難理解,課堂討論陷入困境。作為教師,此時必須想辦法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心中這種復雜的情感。我嘗試提示學生是否養過蠶寶寶、雛雞或者貓咪之類的的小寵物,并詢問他們當自己與心愛的寵物相處很長時間后,感情會有怎樣的變化,是否愿意自己的小寵物受到傷害。于是學生一下子明白過來,由自身的感情經歷理解了,此時的彭德懷已經把追隨自己多年的戰馬當作了不可分離的親密戰友,分離尚且不忍,更何況是要親手殺馬!然而,面對因極度缺糧而越來越多的死去的戰友尸體,別無選擇,不得不決心殺馬,人物的心情一定是極度的復雜與傷痛。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更從中調動了自己的情感經歷,豐富了情感體驗。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其實就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一種技術——共情。共情是心理咨詢過程中重要的技術之一,是“個體對他人情緒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有專門的課程設置,更應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中。
那么,教師怎樣在語文課堂中巧用共情呢?
首先,運用激情感染課堂
高級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態度,以此影響對方。語文課堂要富有激情,首先就要教師滿懷激情,熱愛語文課堂。教師是教學的引領者,只有教師有了激情,才有可能感染課堂,引起學生對語文課堂的激情,進而對語文充滿熱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育指南》中告誡:“怎樣才能使學生愿意學習,怎樣才能使他在學習一門學科時,引起愉快的感情?第一,對學科要有熱愛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會傳到給學生?!币虼?,老師必須在課堂上先調動自己的激情,表現得投入而有激情,初步營造一個激情的課堂氛圍。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特有人文性、情感性等特點,教材中更是有很多作品蘊含著飽滿的熱情。如果教師表現得投入而激情,學生極易受到感染,更何況學生本來就喜歡模仿老師。這樣,學生在充滿激情的氛圍中,會在一開始就對文章產生初步的感情。相反,如果,老師表現得冷冰冰的,那學生肯定是更加懶洋洋了。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無疑是極好的,樸素而富有深情,但初中的學生是很難一下子能夠體悟這樣細膩深沉的情感。這時,教師無論是飽含深情的朗讀還是敘述自身經歷來表現教師自己對文章的欣賞和喜愛,無疑都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文章初步的感情。
其次,運用共情激發學生內在情感
僅僅依靠老師自身飽含激情的感染還不夠,還要靈活運用共情激發學生的內在的深層次感情。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和感受進行共情,走出自己的思維框架而進入學生的思維框架進行適當地引導。教師能從文章中感受到的東西并不表示學生就能夠體會到,因為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思維方法等方面還不夠成熟,致使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都有所欠缺。此時,教師就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處境和心境中,嘗試感受他們的情感世界和思維角度,對此感受越準確、越深入,共情的層次就能達到越高。
例如考慮到初中的孩子抽象思維普遍還不夠完善,對于直觀的東西更能容易感受和體悟,想象也比較豐富,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利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方法或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朱自清《春》時,先讓學生描繪一下春天并說說春天來臨時的感受,然后老師帶著激情將文章朗讀一遍,這樣學生再自讀,肯定會很自然地體會到春回大地給人們帶來的喜悅之情。
第三,引導運用共情激發自身激情
學生一般閱歷比較淺,認識水平相對不高,對凝聚著高遠見識和深邃思想的文本,在思想認識上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還有些文本中的內容或因故事發生的時間年代久遠,或故事發生的地點是異國他鄉,或故事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生活經歷還很少的學生們往往很難準確、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內容和思想,這時也需要教師適時地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共情來體會感悟,否則課堂容易陷入了沉悶。本文開頭對彭德懷感情的體會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又例如教學《棗核》,學生難以體會文中“同窗”生活優裕事業滿意為什么“心上總像是缺點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在自己家睡覺的感覺和偶爾在別人家里睡覺的感覺,學生就能很自然得出“同窗”缺乏的是身在家鄉的踏實感和親切感。
新課標人文性很濃,非常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要求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情感性都決定了語文老師在完成上述任務中有著更多的責任。我們語文老師就是要在尊重學生自由個性發展的前提下引導他們健康發展。所以,讓我們巧用共情,善用共情,盡量調動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完成這一偉大任務吧!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民族出版社
[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