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云+姚小林
高中政治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對政治學習敬而遠之。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嘗試個性化設計課堂作業,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然而,就現實情況看,確實出現了學生由被動作業到主動作業,由討厭作業到喜歡作業的心態變化,但也存在著許多誤區,需要加以重視并糾偏。設計一些無益于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偏題、怪題。
一、課堂作業個性化的特色不是否認共性,知識融入其中
高中政治教學中總有很多不可或缺的需要學生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往往與社會熱點、區域發展和學生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我們設計的個性化作業不應該是脫離這些知識點,無限拔高
個性化作業其特色是遵循教育規律,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合分層次教學的需要,既能復習、鞏固、深化知識,又能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形成技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創造、綜合等能力的綜合性作業。學生在充滿生機、充滿趣味、豐富多彩的作業中,共同協作,探索分享,感受到作業的樂趣、實踐的充實、合作的收獲、成功的快樂。
二、課堂作業個性化的范式不是花樣作業,形式內容兼備
目前,在高中教學中不少教師為了充分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往往花很大心思給學生設計布置所謂的個性化課堂作業。于是,被貼上“個性” 標簽的自留作業、自選作業、花樣作業等像趕集一樣走進學生的生活。
個性化課堂作業是一種打破傳統重復、枯燥的作業模式,與研究、解決生活實際和熱點問題結合在一起,旨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獨特個性、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以作業為載體的學習活動。因而,適時適當地設計一些個性化課堂作業,會減少學生對作業的乏味,提高政治學科的“生活味”,更好地實現學科價值。但如果一味地講究作業的形式,就會失去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原本意義。我們在注意作業形式多樣化的同時,更應關注作業的效能。個性化作業更多地應該強調它對個體內在需求的把握,對學科知識情境的再現,對時政熱點的解讀,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補充,對學生體驗學習的激勵。
三、課堂作業個性化的設計不是隨心所欲,符合教情學情
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加深對模塊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養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業設計過程應該是師生雙主體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的參與是點撥、引導、糾偏、督促、提升,而學生的參與是經歷、體驗、感悟、發現、成長。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往往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卻是被大大地忽略了。在作業布置方面,教師可謂是費盡心機,絞盡腦汁,想了一個個辦法,“發明”了一種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訓練、再訓練。這樣的個性化往往在現實中遭遇尷尬,學生并不領情。因此,我們的個性化課堂作業設計并不是任意為之,我們需要契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未來發展,突出學生的個性化。這樣的學習,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樂趣,愉快地、自主地完成作業。而這樣的作業,才更能凸顯生本教學理念,更富人性化。
四、課堂作業個性化的完成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全程跟進
為了體現“個性”,有的教師在布置作業上給學生留一些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作業,這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但是,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多半取決于學科的學習興趣和作業的難易程度。如果將個性化作業僅僅理解為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話,長此以往,勢必會養成趨易避難的習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實施個性化作業并不是放任學生。個性化課堂作業不是名稱上不同或者形式上有差別,真正個性化作業是在學生先定作業內容及形式的前提下,油教師與學生共同來設計其作業的步驟與實施方法的。
例如,學生開展政治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這就需要他們自主制定計劃,同時也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計劃給予指導修整,還要通過幫助鼓勵等方式促其完成他的計劃,并在作業完成后做出適當的評價以肯定他們個人的付出、相互之間的合作和取得的成績等等。它的實施要比我們現在一般的重復性的作業復雜,更需要教師投入足夠多的耐心、意志和精力,對學生的完成作業的過程跟進監督,對完成作業的結果有效評價。
五、課堂作業個性化的效能不是增加負擔,知情意行合一
在個性化課堂作業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對其效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并加以合理利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益。很多老師認為,個性化課堂作業教師付出了很大的心力,還要擔心是不是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而在實際的教學踐中,通過觀察、走訪了解,我們發現這類作業能夠充分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層教學原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創新思維,不僅能夠切實減負提質增效,更能夠使得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其實,我們的課堂作業本就應該分為“必做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前者“少而精”,是老師規定的基本練習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后者“活而豐”,不止局限于課堂學習的內容,而且“個性化”的作業本身就是課本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數量和形式上也不作統一規定,實行彈性原則。老師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愛上政治、樂在其中。生生合作探究,師生相互研討,思維的種子發芽,智慧的火花碰撞,真正實現了學有所得、學有所創。
“個性化”的課堂作業不僅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里,在老師和學生平等地對話中,豐富了情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認識,學會了熱愛和品味生活,提高了自身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同樣也促使我們的教師更加敬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畢竟,“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經驗之談也是需要的,當然,信息時代,個性化的課堂作業能夠使學生和教師的“水”都能充分的涌流出來,形成“知識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