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紅
摘 要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積極思考,敢于并善于提出問題而且主動探究問題的自覺的心理活動。它在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質疑是學習知識的起點,也是閃現智慧火花的開端。針對學生問題意識缺失,教師應尋找病因,對癥下藥,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把脈開方。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對自己近年來的實踐進行了歸納總結,和同行們探討。
關鍵詞 歷史與社會 課堂教學 問題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blems
in History and Society Teaching
HU Huihong
(Hangzhoujianqiao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
Abstract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is mental activity of the students to think, dar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be good to ask questions and explore issues of conscious. It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tudent's thinking activity. The question is starting to learn the knowledge, 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a spark flashed wisdom.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for the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find the cause, remedy for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puls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So,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ir own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ored with colleagues.
Key words history and society;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 awareness; train
1 歷史和社會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表現
1.1 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
教師不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習慣于滿堂灌,學生習慣在盲目服從的思維定勢中學習。不少教師習慣先提問,再由教師指導學生討論、答疑,最后總結,學生機械地順著老師預設的問題流程被動思考和學習,這種形式只能使學生獲得支離破碎的知識,學生很難有自己的問題提出和探索。
1.2 學生思維被禁錮
教師自認為“聞道在先”而處處“居高臨下”。把學生看成是“消極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在課堂上,學生只負責認真地聽,記好筆記,教師似乎也更喜歡循規蹈矩、聽話順從的乖孩子,不容許課堂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沒有什么問題,也不敢有什么問題。迷信書本和前人,書上寫了的、老師已講的、權威說過的才是對的,不敢越雷池半步。
2 歷史和社會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2.1 優化教材 建構知識體系
《歷史與社會》教材,比較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必須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比如,在一節課中截取某片段,可讓學生做小老師,模仿老師的樣子備課、上課,當然在學生上臺之前,教師要當好指導者的角色。通過這樣的活動使他們的問題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和發展。我們會發現,起初不盡如意的問題設計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最后收獲的必將是師生的雙贏。
另外,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種基本訓練。自學往往是求知欲驅動的,而求知欲往往又是從問題開始的。例如,學習《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一節前,可指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問題。上課時,就從學生提出的問題開始。假如你是漢武帝,你會怎么解決王國問題?然后,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來解決問題。這樣必然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不斷地去發現問題、鉆研問題、解決問題。
2.2 營造合適的課堂氛圍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擔心招致教師的譏諷,以及同學們的嘲笑,為了面子,沒有十分把握,不愿冒險提問。因此,為學生營造提問的合適氛圍相當重要。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懷疑老師和課本,敢于把自己心中的疑問說出來與老師和同學共同探討。教師應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凡是“問題”中的合理成分要加以肯定,對不合理成分,教師要講清楚為什么不合理,使學生從不敢提問的膽怯中走出來,還可以鼓勵學生先把問題寫下來。同時,教師的教態要自然,語言要有感染力,通過語音語氣、眉目表情和肢體語言向學生傳遞某種情緒,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或者一個翹起的大拇指都會使他們信心倍增,“問”趣盎然的。
其次,要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寬松自由、和諧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大腦是開放的,思維會處于空前活躍的狀態。例如,學習“溝通與理解”這一內容時,我用小品表演輔助教學,讓兩個女生分別表演母親和女兒。情節是:母親要到另外一個城市去旅游,想給心愛的女兒買一件衣服,于是就對母親說:“我要旅游去了,想給你買件衣服,但不知你喜歡什么樣的衣服呢?”女兒想了想說:“你把服裝店里你看著最不順眼的衣服給買來就行了!”“啊?”眾人哄堂大笑。表演一結束,問題也就出來了:為什么母親看著最不順眼的衣服卻是女兒最喜歡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嗎?你覺得該怎樣處理這種情況?自然而然地學生想到了“溝通和理解”,也更容易理解溝通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樣氛圍下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讓學生在一笑之后深入思考表象背后的實質。
2.3 創設問題的情境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主體構建與發展的過程。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為教師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教學過程中,教師拋出問題后,必須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亮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彈性地設置一些問題,做好兩手準備。比如,在“秦朝一統”的教學中,先播放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然后問學生:“詩中的秦皇指的是誰?”學生七嘴八舌說“始皇”。接著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對于“焚書坑儒”我們認為是一種比較殘暴的行為,為什么書本上卻說是秦始皇鞏固統治的措施?秦始皇政治上的制度為什么叫做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套制度有什么利與弊?它跟我們現行的體制有什么聯系?對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我們應怎樣評價?辯一辯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等等。其實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能不能解決,能解決幾個,可以視課堂教學過程的進展,靈活機動地進行調節。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網址,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后再生生交流或師生交流。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討論,忙碌著,參與著,并收獲成功的喜悅。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品、詩歌、歌曲、錄像、故事等手段,積極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并受到啟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4 做好引導啟發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在課堂中,為什么學生覺得沒有問題可問,主要是他們不會問。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梯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進取心,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時對問題的模式有所了解,使學生會模仿提出問題。潛移默化,學生學會提問,并在提問時把學習內容引向深入。這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與學習方法的培養都有正面的引導作用。如《應對資源危機》一課,我是這樣切入的:由視頻《美麗的大腳》片段,從西部嚴重的水危機引出問題。基于學生對中國資源國情的初步認識,接著可從資源危機和資源浪費兩個角度,組織學生講述、質疑、釋疑,最后由教師進行點撥、歸納。由此引發學生關注本地解決資源問題的措施和方法。然后從聯合國、國家領導人、明星,到學生的節約倡議談起,讓學生為構建節約型社會獻計獻策。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將學生的“自主提問”擺在突出位置,給出時間,讓學生思索、揣摩問題并參與討論,教師給以予一定的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整個提問過程中,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使課堂交流有張有弛,富有節奏感。
2.5 發揮學生想象力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想象的成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開放時空,保證學生思考的時間,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創新、打破常規的思維訓練。例如,學習《感悟滄桑巨變》教師提出:“假如能夠穿越時空,作為藍田人面對今日的藍田,你有何感觸?”再如《應對經濟全球化》中,教師提問:“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假如你是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的CEO,怎樣解決像盧瓦圖這樣的國家的人民的遷移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刺激了學生開放的思維,學生大膽設想,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效果極好。當然,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質,提出的問題要有想象空間。
3 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擺脫傳統教育僵化思想的束縛,提升個人的業務素質,樹立“以學生為本”“終身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真正關心學生的發展。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值得我們繼續實踐,深入探究。只有堅持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做有心人,認真分析造成學生缺乏問題的意識的原因,優化教材,營造氛圍, 做好引導啟發,合理制定相應對策,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落到實處,最終實現師生共生共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邢秀芬.學與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鄭招浩.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保護.教學月刊,2005.8.
[3] 朱小闖.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新課程研究,2006.3.
[4] 臧鳳平.指導學生“提問”,強化問題意識.地理教學,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