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秦曉瓊
摘 要 可持續發展理念自提出以來,就一直是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公眾關心的熱門話題。然而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也難以真正實現,更不用說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首先揭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障礙,從而闡明高等院??沙掷m發展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分析了高等院校應當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當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
關鍵詞 高等院校 可持續發展教育 背景和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Background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Colle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LIANG Peng, QIN Xiaoqio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it has been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hot topic of public concern. However, ev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trategic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not to mention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fa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alyze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deal with the worse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雖然可持續發展概念已經提出了近30年,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個人享樂已經導致了不可逆的、破壞資源基礎和自然、社會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模式,而欠發達國家的人民則成為這種過度開發模式的受害者。一般認為,當所有的消費者都遵循環保的、損害最小化而利益最大化的消費模式時,可持續發展就可以實現。因此,各國均將重點放在改變消費者行為,明確消費模式和廢棄物管理等方面,而對生產者的生產、包裝和運輸僅給予有限的重視。但是在全球范圍內,沒有明顯的證據能證明這種方案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上取得了實質進展。本文將分析當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并探討在此背景之下,高等院??沙掷m發展教育應當采取的改善措施。
1 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障礙——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背景
1.1 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理解問題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問題的核心是對可持續發展內涵及其目標正確理解。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可持續發展即滿足當前社會需求,同時仍不減損后代子孫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①由于媒體的廣泛宣傳和熱議,很多人對“可持續發展”這個詞頗為熟悉,但是包括政府決策者、知識分子、大學生和普通民眾在內的大多數人對其定義、內涵、目標等概念卻知之甚少。
1.2 技術手段的局限性
過去,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點停留在觀測自然環境的變化上,尤其是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另一個研究重點則是能夠顯著減少資源消耗的新技術及其應用。②這些新技術的特點是能夠維持原有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水平,同時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局限性在于:很多時候,看起來比較新潮、環保的新技術手段反而可能增加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例如電動汽車,從表面上看,電動汽車可以降低碳排放、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氣污染,但是電動汽車的動力來源——電就一定是有益于可持續發展的嗎?在我國,超過70%的電能由火力發電廠通過燒煤來生產,這本身就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背離。所以很多學者認為,為了發明新的、干凈的技術,已經花費了太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③
1.3 傳統政策、經濟手段的局限性
政策方法也存在許多局限性。雖然像世界貿易組織一樣的國際組織在規范國際貿易以保護全球環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某個地區、國家乃至全球范圍內,這種規范很可能會與該區域內的文化傳統、民族風俗或公民自由理念相沖突,難以為基層民眾所接收并付諸實施,往往會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
基于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消費者被視為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付出貨幣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理性個人。如果消費者個人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共享資源的整體的一部分,那么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將主要取決于供求關系,而不會考慮社會和環境的長遠利益,因此對整個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幾乎起不到正面作用。
1.4 基于消費者行為手段的局限性
另一種關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的關注點是將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歸因于個人和家庭即普通消費者的“粗心”行為,而改變消費者行為將可能導致資源的更有效管理。Noorman于1998年提出了“家居新陳代謝”的概念,用來描述個人或家庭物資和能源的流動,以此作為一種理解小范圍內消費者日常行為對全球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實際方法。④根據這個模型,由于政府決策部門以及普通民眾都沒有充分認識到家庭作為“社會行為決定單元”的重要性,使得人們喪失了許多改善行為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會。endprint
然而,寄希望于消費者行為手段的改變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案依賴于消費者可以并且愿意做出負責任的決定。當代消費者通常被要求選擇某種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商品,例如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等。這實際上假設了消費者有一定程度的選擇余地,并且可以得到相應的激勵去做出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選擇。然而,消費者通常并不一定做出改變去選擇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消費,因為他們通常覺得自己的決定并不會對宏觀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這種將責任強加給消費者的方法其實很難帶來明顯的改變。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把個人看作整個社會和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方案。作為社會精英人才育成之所的高等院校理應承擔應有之義,及時改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2 高??沙掷m發展教育的改善措施
高等教育憑借其對社會影響和探索新思想的學術自由,應該對可持續發展承擔重要責任,高等教育課程應當直接來源于其為之服務的社會的需求。在可持續發展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高??沙掷m發展教育應當適應時代需求,對其方針、政策及具體措施做出相應的改善。
2.1 增進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正確理解
普通民眾對“可持續發展”這個專業術語的誤解和矛盾情緒已經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部門。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認為,環境科學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唯一領域,普遍把可持續發展教育等同于環境科學教育和研究。由于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其涉及的術語的靈活性,使得高等院校和教研人員可以精巧而毫無意義的辭藻來掩蓋其局限性,從而潛在地掩蓋了高等院??沙掷m發展教育的真正原則上的勉強和無能。過往的高??沙掷m發展教育的狹隘性導致對大學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在畢業生走向社會成為各行各業棟梁之際往往并沒有具備可持續發展意識及理論。
因此,增進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正確理解顯得至關重要。筆者建議對高校行政、教學各部門的全體教職工進行可持續發展有關教育,讓教育主體首先形成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學、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給學生進行完善而正確的理論傳授和實踐引導。
2.2 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綜合體系
由于可持續發展取決于人、自然和社會系統的交流方式,單一學科內的學習和研究顯然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和空間。筆者認為,應當在可持續發展涉及的諸多概念、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綜合體系,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教育資源和手段,而不是像傳統方式一樣,局限于單一學科或者各學科領域互不影響、各自為戰。
這種措施實際上是對高等院校已有課程的相互滲透和融匯貫通,這需要對高等院校的既有的教育政策、教育資源、教學人員和教學實踐做出比較徹底的調整和修正。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管理、教學及行政人員能夠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則可以很好地改善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效。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各個高等院校之間的教育理念的差異以及高等院校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價值沖突很有可能妨礙這種建設性合作,從而阻礙這種措施的實施。因此,與改變整個現有的高等教育體系相比,開發新的課程可能是一種更加有效的途徑。
2.3 開發可持續發展教育科學課程
開發可持續發展科學課程是克服在傳統學科領域內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諸多限制的好方法??沙掷m發展科學的特征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以在局部或全球水平范圍內如何將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進程結合為研究內容的科學??沙掷m發展科學必須以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并且鼓勵新穎的、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則當然來源于實際問題,并立足于實踐進行教學。
可持續發展教育科學課程應當能夠使大學生真正具有處理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時所必需的價值觀、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以及批判性思維。經過課程教學,學生應當學會尋找關于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效果的經過驗證正確的各類科學信息,還應學會衡量非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的后果,并且對其修正。這樣,大學生將認識到社會中可持續發展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興趣,并且能夠搜尋、辨別和篩選可以促使這些利益相關者做出有益于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所需的正確而完善的信息。
3 結論
可持續發展問題牽涉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的方方面面,但是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人上。現實表明,僅僅依靠改變消費者行為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不甚成功,而應當將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理念、增強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有關理論及相關決策信息的獲取的能力作為突破口。作為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搖籃,高等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日趨嚴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表明,傳統的高等教育并沒有承擔起其應有的責任和效果。因此,高等院校亟需采取多種措施改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方針、政策、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以培養出具備解決或部分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大學生。
基金項目:201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可持續發展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研究”[12C15]
注釋
①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1991.
② Noorman, K.J. and Uiterkamp. Green Households Domestic Consumer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98.
③ Von Schomberg.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we any closer ,2002.
④ Noorman, K.J., Biesiot,W. and Uiterkamp. Household metabol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