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摘 要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的時效性,時代感較強,所以傳統課堂更多強調其宣講性,但從現實狀況看,效果并不好。本文試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關于學習環境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因素方面,探析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形勢與政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ituation and Polic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WANG Guoqing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Zengcheng,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As the situation with the policy course content timeliness,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it is more emphasis on its traditional classroom lectures resistance, but the real situation, the effect is not good. This paper o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situation", "collaboration", "conver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our factors, Explor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reform
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①而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是當代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科學理論,其學習觀明確指出:“學習不是從外界吸收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理解”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觀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并且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②
1 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傳統認識誤區
“形勢與政策”課是要求學生了解近一年多來的方針政策和國內外的大事,使學生了解國際形勢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大國關系的基本走向,了解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了解掌握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的基本精神。③
另外,伴隨著信息傳媒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知識的獲取上更為便捷,同時也更為注重視覺化與娛樂化,而且,由于任何問題都可以求助于網絡,所以也促使很多人不愿也不屑于思考問題。
基于以上主客觀原因,在形勢政策的課堂上就會出現,認為學生什么都可以查閱到,只播放視頻無需多講的輕視心理;認為學生不會去思考,從而在講授形式上單一灌輸,沒有互動的怠慢心理;認為學生只追求好看好玩,從而在講授內容上表面化,娛樂化的無視心理。
當代大學生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④
所以形勢與政策課堂本身擔負很大責任,因為它不僅是讓同學們了解國內外形勢與發展趨勢,還是提高學生們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提升分析問題能力,更是對大學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其實,依筆者在與學生溝通中了解,大學生也是很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只是需要合適的氛圍與時機。因此一定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與教育,一定要把知識的講授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2 教學課堂的組織
形勢與政策課屬于典型的專題式教學,在專題的選擇上,要突出“新”,突出“重點”;要“精”,緊密聯系現實。在解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的主要工作應是設計“問題”,然后是激發學生去思考、設計與總結。
課堂組織方面,(1)要“引”,課前充分準備,要精練、準確地對形勢與政策進行概述及分析,在課程組織安排,及課程內容導入方面,注意形成“空穴”,從而引導和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思考;(2)要“放”,放手讓學生參與其中,放心和相信同學們的思考分析問題能力;(3)要“控”,加強引導,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角度、深度等方面加以引導;(4)要“總”,及時對課堂情況進行總結,查找問題并及時解決。從而促進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階梯式前進。
以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專題的課堂教學組織為例,依全會形成的決議內容,將班級分為七個小組,分別負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各部分的內容。課堂開始前,由教師對此次會議精神的重要性進行介紹,并由“中國人的三中全會情結”引入,為班級討論學習創設好的“情景”。在課前各小組“協作”的基礎上,每個小組負責每一部分的政策介紹、解釋及分析,進行“會話”。最后,讓學生們結合同學發言,進行交流,老師對學生講解及發言進行啟發式點評,進行“意義建構”。如,(1)此次全會最為突出的是:①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②此次改革突顯的“全面性”。(2)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的反思:①國內國際各種論調甚囂塵上,思考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化道路能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②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所形成的強大反腐態勢,但仍有必要回歸到制度反腐上來。
3 課堂效果的有效達成: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
(1)學生要在課外多下些功夫,提升自己與教師在專業內的對話能力。因為學習是建立在主體本身的知識結構基礎上,如果要想促成學習的不斷深化,就需要學生自身主動學習與提升。(2)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對象,爭取與學生開展更好的對話。教師主導下的課堂內容與進度,一定要切合學生自身情況與特點。(3)研究型教學,科學研究原本就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教學學習本身也是一個思維鍛煉的過程。通過教學過程的研究型導向,可以很好促進教師本身的教學相長,及學生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提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開始課堂教學,可以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狀況,知識儲備等,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并且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但是囿于課堂教學時間與場地的局限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反思,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對學生有所啟發,并將這種啟發和影響帶入學生的平日生活中。使形勢與政策課程成為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注釋
① 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② 廖曉玲.重慶文理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28(4).
③ 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研究論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118.
④ 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研究論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36.
參考文獻
[1] 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5).
[2] 杜和戎.講授學[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