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芬+吳艷
摘 要 基礎會計乃會計之基礎,其專業性強、概念抽象,內容枯燥,初學者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如果能夠抓住會計和經濟生活緊密聯系這一特點,將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會計教學中,又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遷移”到會計實務中,這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培養學生在新環境中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遷移理論 基礎會計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in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QIN Lifen[1], WU Yan[2]
([1]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661100;
[2] Kunming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School, Mengzi, Yunnan 650023)
Abstract Basic Account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accounting, their professional is strong, abstract concept, content boring, beginners can easily generate fear of hardship, teachers if we can seize the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life of this feature will be in close contact student life experience "transfer" to Accounting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arned in turn "transfer" to the accounting practice, which will inevitably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new problems in the new environment.
Key words transfer theory;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0 引言
學習遷移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不僅存在于知識、技能的學習中,也存在于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除此之外,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也是一種遷移。
現代大學教育強調“通才”教育,以適應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所謂的“通才”并非指通曉各領域的所有知識,而是指掌握根本性的、啟發性的知識,學會用遷移的思維方式,結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在遇到復雜問題時,能隨機應變,快速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推廣,老師講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不可能教授給學生今后生活和工作所要用到的一切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采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 各種遷移理論的主要思想
在遷移理論的演變過程中,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理論,每種理論雖各有不足,但每種理論都能給我們促進遷移效果的正面的、積極的啟示。官能形式訓練說強調“訓練”可以發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也應驗了一句名言“重復是最好的方法”。共同要素說強調,遷移產生的條件是兩種學習之間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兩者之間共同要素越多,越相似,遷移的效果就越好。概括化理論,又稱作共同原理論,他在承認共同要素論的同時,強調有效的遷移是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的原理。關系理論強調,領悟新舊事物之間的關系是獲得遷移的真正手段。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強調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清晰性”三個特征影響了遷移的效果。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五種遷移理論積極啟示,把它和不同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找出影響遷移效果的因素以促進教學。
圖1 認知遷移模式圖
2 學習遷移理論對基礎會計教學的啟示
現代教育理論需要老師“為遷移而教”,學生也要 “為遷移而學”,結合基礎會計課程的特征,首先,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尋找經驗與學習A之間、學習A與學習B之間的共同因素,概括出他們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并逐漸形成尋找事物之間相似性的習慣,在這一訓練過程中,我們既可以順向遷移,也可以逆向遷移,要盡可能多地促進正遷移的產生,規避負遷移形成(如圖1)。值得一提的是,在關注相似性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兩個學習材料的差別,這樣才可能提高概念的清晰性以促進后續學習的遷移。會計知識和經濟生活緊密相關,這為把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到學習A中提供了可能,而且,基礎會計本身的知識結構及其和后續專業課程都是成體系的,有利于將學習A遷移到學習B。其次,努力提高師生的概括水平。我們所學習的會計理論,來源于經濟生活,但又高于經濟生活,對生活經驗進行“概括”得出高度抽象化的會計學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其適應范圍廣,在掌握之后可以運用于解決大量的類似或同類問題,遷移效果會比較明顯。再次,要提高學生認知結構的清晰性和穩定性。奧蘇貝爾指出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以及穩定性或清晰性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鑒于此, 學習者可以在學習中采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理念強化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并形成廣泛的遷移能力,促進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最后,強調學習主體在遷移中的能動作用,讓學生樹立“我要學會計,我要做會計,我能做會計”的意識,讓學生能夠自我體驗,自我認識,明白要學什么,為何學,怎么學,從而能夠有效激活、監控、調整、反思自己的學習和理解過程,形成知道要用何種知識,何種方法,采取何種策略去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復雜問題的能力。endprint
3 遷移理論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3.1 從經驗到新知識,將會計概念生活化
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 人的潛意識里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會比較自信,而對自己陌生的東西總是覺得有壓力和畏難情緒。基礎會計是會計之基礎,在學習之前,學生沒有學過相關的會計專業知識,也沒有接觸過會計實務的工作經驗,但是,會計思想、會計理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教師應該將生活中的會計知識遷移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喚起經驗知識,領會隱藏在經驗背后的會計思想,并讓學生知道,學會計是可以解決或者解釋身邊的問題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通過這種遷移,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以便將來學以致用。
生活中能遷移到會計領域里的經驗比比皆是,例如,在講解會計準則時,可以和交通規則聯系在一起,駕駛員開車必須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就要受到交警的處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會計人員做賬就得遵守會計準則,否則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甚至會觸犯法律。講解會計賬戶時,讓學生聯想自己的銀行存款賬戶,可能部分學生還會有存折,讓他們分析存折上的結構和要素,并遷移到教學中的賬戶結構中來,還可以做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會計賬戶就好比超市里的貨架,每排貨架都擺放著不同的商品(會計賬戶時會計要素的具體分類),這些商品每天都會賣出去一些(即會計里面的減少額),也會留下一部分(及會計里面的余額),不夠賣時需補貨(即會計里面的增加額),這些都和賬戶的結構性質息息相關,將這些知識遷移到教學中來,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3.2 有機串聯新舊知識,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通過對舊知識的理解,去學習新知識,通過學習的新知識去復習舊知識,也即“溫故而知新”,而找到“故”的知識與新的知識之間共同要素,并概括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利將基礎會計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融會貫通,這也是在運用遷移理論中的形式訓練說,能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比如借貸記賬法起源里的“借”和“貸”,記賬憑證里的“借”和“貸 ”,會計賬簿里的“借”和“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采用逆向訓練達到強化的目的,讓學生根據會計賬簿寫會計分錄,根據會計分錄描述出經濟業務,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強調學科結構、基本概念、基本原則的學習,這種逆向的訓練有利于將學科的基本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清晰性”,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3.3 “相當于”教學方法,搭建理論與實務的橋梁
學習,從根本上來講,是“知”與“行”的辯證統一體,知與行,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如何統一兩者,是教師在上實踐性較強課程的時候應該掌握技能。很多同學做基礎會計模擬實訓時總是感嘆“怎么學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因為把“知”和“行”相分離了。此時,教師可以用“相當于”將會計的學與做聯系在一起,例如,告訴學生,教材上用文字描述的經濟業務“相當于”會計實務之中的原始憑證;教學中的會計分錄“相當于”實務中的會計憑證,教學中的“T”型賬戶“相當于”實務中的賬頁,之所以可以“相當于”就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共同的要素,并且實質相同,這樣學生頭腦里就會比較清晰了,有利于后續實訓課程的學習,這個過程也強調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學生自然愿意為之而努力。
3.4 會計“實物”教學法,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認識
人們認識運動的一般過程是:第一階段的實踐(獲取豐富的感性材料)——認識(運用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得出理性認識)——第二階段的實踐(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取得更好的實踐成果) 按照這一思路,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實習單位的財會部門,了解企業的會計檔案,也可以事先將往屆學生的實訓材料發給學生觀察,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實物”教學法,讓學生“心動,腦動,行動”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講解原始憑證時,不妨先讓每個學生寫一張借條(提示學生借款對象和金額是虛擬的,以免以后引起債務糾紛,因為原始憑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保管原始憑證和保管現金同等重要),然后從學生所寫的借條中挑出幾張比較典型有代表性的讓學生自己評判,他們自然會記住會計憑證中的原始憑證應當具有哪些基本要素,有哪些要求,有什么作用。在講記賬憑證時,可以先給學生經濟業務,讓學生編制會計分錄,自己根據會計分錄填寫記賬憑證,這樣既加深了理解,也可以從教學過渡到實務,只有通過具體操作,才可能理解、把握和界定那些被叫做“概念”的事物。
4 結語
遷移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將學習遷移理論充分應用到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啟發學生自主地學習和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多變環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挖掘經驗與知識之間的關聯,很好地設計促進學習遷移的教案,給學生建立一個結構嚴密、層次清晰、脈絡清楚的知識結構,為知識的遷移奠定基礎,同時避免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并引導學生主動遷移,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 劉永安.遷移理論的發展與評說[J].江西教育科研,20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