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梅

【摘要】目的:探索減輕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術后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方法:對60例婦科惡性腫瘤病人術后應用吳茱萸熱敷袋(觀察組30例)、應用普通暖手寶(對照組30例)兩種不同方法,比較術后腹脹癥狀情況。結果:觀察組30例癥狀減輕緩解,對照組30例只有6~8例患者癥狀有所改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吳茱萸加鹽熱敷袋應用于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病人,小藥袋溫暖適宜,可保溫2~3小時,尤其在冬天,患者感覺良好,能減輕腹脹不適等癥狀,促進腸蠕動,效果明顯,此方法簡單易行,操作簡單,患者樂于接受。
【關鍵詞】吳茱萸熱敷袋 惡性腫瘤術后 臨床應用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因手術范圍廣、損傷大,易干擾腹腔臟器功能,術后若不能及早排氣,會引起腹脹、腸麻痹、腸黏連,增加病人痛苦,影響飲食和活動,不利于傷口愈合。因此,促進腹部手術后腸功能恢復十分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科進行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的住院患者60例。其中30例使用吳茱萸加鹽藥袋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年齡32~62歲,其中子宮頸癌根治術13例,子宮內膜癌手術12例,卵巢癌手術5例;另30例患者使用普通暖手寶作為對照組,年齡34~60歲,其中卵巢癌手術6例,子宮內膜癌手術11例,子宮頸癌根治術13例。兩組患者均無其他疾患及合并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腹部術后的常規治療,包括禁食、禁水,持續有效的胃腸減壓和抗炎、補液、止血,早期下床活動等。
1.2.1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此方法:將吳茱萸500g和粗鹽500g混勻后放入一個15x20cm的棉布袋內,制成一個藥袋,放微波爐中火加熱2min有藥味溢出即可(注:第一次使用,可在藥袋內滴幾滴水,在加熱過程中使鹽加熱更快)。溫度以50~60℃為標準,抖動后外面再用毛巾包裹,將藥袋放在患者的腹部,避開手術切口,外敷時局部注意保溫,每次30min,每天4次,直至術后第一次排便停止,對腹脹未消者,可重復治療。
1.2.2對照組用形狀大小與藥袋相同的暖手寶敷腹部,兩組外敷時均要用毛巾包裹,以免燙傷皮膚。
1.3觀察指標
熱敷后觀察腸蠕動恢復的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以患者主述為準。(1)腸鳴音:聽診腸鳴音恢復的時間,以腸鳴音4~5次/min作為恢復的指標。[1](2)肛門排氣:手術前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健康教育,以獲得精確的最早肛門排氣時間,且該時間應表示連續性肛門排氣開始及患者自覺腹脹不適開始緩解。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3.1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
第一,減少出現術后并發腸梗阻、粘連、下腔靜脈回流障礙等疾病;第二,讓患者更早時間進食,保證營養的供給及藥物的吸收;第三,腸蠕動盡早出現,可促進腹腔炎癥和滲出物的吸收。
3.2作用機制
本方法采用中藥熱敷腹部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其作用機制如下: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入肝腎脾胃經,下暖肝腎,中溫脾胃,寒散降濁,止嘔止痛。吳茱萸含有揮發性油成分[2],能穿透皮膚腠理,可以在肌肉組織中被吸收,直接達到病所,起到外敷治療的目的。食鹽具有軟堅散結、引藥下行的作用,借助熱力使藥力迅速透過皮膚,加速腸蠕動,促使肛門排氣,消除腹脹。
3.3外敷的注意事項
掌握熱敷袋的溫度,溫度過低達不到效果,溫度過高易燙傷皮膚;熱敷時加毛巾包裹,操作過程中注意避開手術切口以免引起疼痛,注意保暖;盡量少暴露患者,以防感冒,同時觀察腹部局部皮膚情況。
3.4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熱敷袋的作用、操作方法,熱敷袋加熱后應充分抖動,使袋內藥物溫度均衡。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3.5心理護理
患者及家屬對這項治療缺乏理解并有恐懼感,工作中我們向病人及家屬耐心講解該項治療的必要性及安全性,介紹使用熱敷袋的臨床意義,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配合。
4總結
綜上所述,吳茱萸加鹽熱敷腹部,能促進腸蠕動,消除腹脹,而且操作簡單有效,節約醫療費用,提高了術后護理的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文彬.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
[2]嚴春臨.中藥吳茱萸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9,26(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