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具體研究了美元指數的若干個影響因素,并針對美元對其他貨幣的打壓諸如美元對歐元的“歐債危機”、對日元的“廣場協議”及我國面臨的人民幣升值等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美元指數 歐元 日元 人民幣
美元指數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藍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它通過計算美元相對所選定的一藍子貨幣的綜合變化,來衡量美元有效匯率意義下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我們所提到的一般意義上的美元指數,采用了六個主要國際貨幣國的匯率數據,即歐元、加拿大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和瑞典克朗的匯率加權平均后得到的。
本文將主要研究美元指數變動如何反映出美國國內經濟形勢,及國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并針對美元對其他貨幣的打壓諸如美元對歐元的“歐債危機”、對日元的“廣場協議”及我國面臨的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影響美元指數的根本因素
(一)美國經濟
美元指數上漲或下跌代表了投資者對美元需求愿望的變化程度。因此,影響美元指數的根本因素是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事實上,如果投資者預期未來美國經濟是處于增速階段,且增速比其他地區更快,那么投資者們就會將更多的游資兌換成美元投資到美國的市場上來,這種對美元需求的強烈愿望從而導致美元價格的升高。從以往的歷史數據來看,美國GDP指數占全球經濟比重變化與美元指數有著較好的相關性。近30年來出現的經濟、能源以及債務這三大危機并未對美元指數構成根本性的影響。
(二)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與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是有著直接關系的。當某國家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速,其貿易順差程度往往會隨著不斷加深。同樣如果美國貿易逆差不斷加深,美國就得把更多的美元兌換成其他的貨幣,轉向他國進行投資,這樣勢必對美元指數形成較大壓力。自09年歐債危機,盡管美國存在較高貿易逆差,但美國實體經濟相對于歐元和日元而言,表現是最為穩定的,因此近三年來美元指數仍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
(三)利率水平
和貿易差額類似,當某國家經濟增長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則通常情況下,該國家通貨膨脹水平和利率水平也會水漲船高。但當美聯儲降息時,如果其他國家(對美元指數有重大影響的如歐元區、日本、英國)對貨幣政策進行同步的運作,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美元的貶值。
(四)非常規貨幣政策
2008年以來美國實體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困境下接連推出了三輪量化寬松政策,致使美元指數中短期內下行壓力較大。比如,美聯儲分別于2008年底、2010年和2012年的下半年出臺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在此量化寬松政策的刺激下,向市場投放了QE1為12000億美元、QE2為6000億美元以及QE3的每月400億美元,如圖1所示。
(五)美元避險策略
美元避險策略實質上指的是以美元計價的各種固定收益證券尤指美國國債。美國國債是目前世界上流通性最好且信用度最高的國債。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是一個風向標,體現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和國際地位。不得不承認,美元能長期維持逆差,與其在世界上的貨幣地位也有很大關系。雖然在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在國際貨幣地位上對美元形成了最大威脅,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元仍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計價結算和交易貨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新興國家的迅速發展,對美產生了大量順差,使得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所占比重又有較大回升,基本保持在60~70%之間。因為一般情況下,當國家處于經濟增速和通脹走低的時期,購買流通性好且信用度高的國債便會是市場避險資金的最佳去向。
(六)國家財政及美元資產信用
當國家財政狀況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則美元資產信用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企業原有的各種優惠財稅政策會逐步減少甚至不復存在,企業盈利就會很困難,則投資者必然或多或少降低美國國債投資愿望,進而打壓美元指數。
二、美元對其他貨幣的打壓
(一)對歐元的“歐債危機”
自歐元出現那天起,歐元就對美元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然而歐元有其軟肋,其貨幣和財政政策不能得出一個最優的方案。美國通過科索沃戰爭也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抵制歐元的擴張,然而由德法主導的歐元體制依然在發展并侵蝕美元的地位。當美國連續降息,刺激房地產,美元指數持續下跌,直到2008年發生次貸危機后,美國依然采取了持續降息的措施刺激經濟。此時各國把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美元指數有一段上行趨勢,歐洲也同時降息來刺激經濟,但由于歐元本身設計的弊端,無法通過有效貨幣貶值應付經濟危機,從希臘開始導致整個歐洲的歐債危機。所以可以看到當美國發生危機時作為美元有其主動權。
(二)對日元的“廣場協議”
在“廣場協議”之前是美元指數的一輪迅猛升值勢頭,最高達164.72。期間,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為了減少大量貿易逆差,美國與日本簽訂“廣場協議”,日元相對美元升值,然而,我們看到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并未減少而是繼續擴張,而日元因為升值嚴重挫傷出口,之后為了刺激經濟,下調基準利率,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最后形成了泡沫。而在此期間美國通過貶值大為鼓勵出口,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回暖國內經濟,平衡國際收支和債務,反而刺激了美國經濟。這也讓我們看到美元指數下跌時,其他貨幣升值卻很有可能逐漸出現經濟泡沫。
(三)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軟肋即是金融體制不健全。相比于歐元和日元,人民幣沒有歐元本身的設計弊端,但人民幣的目前狀況和日元當年“廣場協議”時很像,都是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而且相對美元升值,這對于中國的出口行業是很大的打擊,這從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降速就可以看出。而與日元升值時不同,此時的美元指數處于低位,那么下一輪的走勢應是美元升值。如果預期是:美國加息,減稅,那么可能便有大量資金外逃,進入美國。我國外匯儲備減少,很有可能也會如1980年美元指數上揚時發生的拉美債務危機。而在此期間出口處于低迷。如果國內要拉動經濟,也很有可能出現像日元一樣的經濟危機,所以此時的人民幣也是非常危險。
三、結論與啟示
美元指數組成中歐元占比57.6%,日元占比13.6%,通過計量分析得知,歐元和日元與美元指數強相關。在日本金融對美國產生威脅時,1985年的廣場協議促使日元升值,之后日元一蹶不振,2008年次貸危機后引發的歐債危機,和一直以來美國給中國的政治壓力促使人民幣不斷升值,都能看到美元對能威脅美元地位的貨幣的打壓。但也有一點,當年日元雖然升值后造成出口疲軟,但也同時讓日元進一步走向世界,那么我國在人民幣升值的這一時間點如果控制得當是否能借此機將人民幣推向世界呢?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既是風險也是機遇,有可能由此資金大量外逃,也可能是將人民幣國際化的好機會,因為我們已經看到貨幣國際化對于一個地區的重大作用。同時,我們也應注意發生經濟泡沫,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在中國也有兆頭,如何將資金轉移到實體經濟我認為是重點,但又是不容易的,相比來看,美國的實體經濟即便處于次貸危機仍然很穩固,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楊長江,從美國金融危機看當代匯率政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2]余永定,美國經濟再平衡視角下中國面臨的挑戰[J].國際金融研究,2010年第1期.
[3]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J].Various Issues, Washington D.C,USA.
作者簡介:任抒豪(1992-),男,遼寧鞍山人,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