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浙江商貿學校)浙江金華321022)
高職會計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實踐教學是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實施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的基礎和首要條件。在教育部2006年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應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尤其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創業能力、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然而浙中地區高職會計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尚處在起步探索階段,如何進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已經成為高職會計教育日益關注的問題。
在金華地區,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進入中小企業,金華地區是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重鎮,義烏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東陽的木雕、浦江的水晶等聞名遐邇。中小企業的經營特色,經濟的持續發展,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大量包括會計在內的生產性服務人才為其服務,進入中小企業的會計人員必須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另一方面,財政部制定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也要求大力發展技能型會計人才,推動會計行業科學發展,所以金華地區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應依托地方行業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區域、行業經濟發展培養大批熟悉行業生產工藝流程、動手能力強、職業道德良好的高技能型會計人才。
對金華地區中小企業會計崗位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的會計崗位設置一般包括:現金、銀行出納、資金管理員銷售、成本會計稅收、往來會計、會計主管、銷售結算員等。這些會計崗位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廣闊的視野,掌握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出納、往來核對、銀行結算憑證處理、納稅申報等會計技能,同時熟悉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方法,懂得全面預算的制定和實施,能為企業開源節流,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傳統的教學是無法實現的。會計類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能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它將打破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實踐教學工作得以在真實企業環境下進行,學生可以參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管理,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崗位要求的零對接,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會計專業崗位群與其他職業崗位群相比較,有其特殊性。首先,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的重要部門,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對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較高,不宜批量接收流動性較強的實習學生,各企業和單位一次僅能接受1至3名學生進行實習,導致校外實習單位較分散,造成學校難以考核學生實訓質量。其次,由于企業會計信息屬于商業機密,企業不愿安排實習學生深入會計工作崗位,學生進入企業后無法進行實質性的頂崗實習,只能從事一些零星的、輔助性的工作。第三,實習基地是由企業根據各自的生產經營情況管理掌控,學校需配合企業的進度安排實訓教學,不利于實訓安排,導致校外實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為了使培養的會計專業學生能對接崗位,“零距離”上崗,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對高職會計專業來說就顯得極為重要。
金華地區中小企業占企業總量的85%以上,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經濟業務不多,因此代理記賬業務普遍,會計師事務所以及代理記賬公司承擔了大量的中小企業代理記賬業務,學生進入會計師事務所,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企業的會計核算、報表填制以及報稅等具體事情。目前,學生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按如下流程操作:財會學生按照5人一組的數量分組,利用每天下午或其他課余時間參與記賬公司職員的記賬業務,每組學生參與記賬的連續時間為一個月,對所有財會學生進行輪番實訓。專業教師和記賬部門會計師指導學生記賬操作,學生還可跟隨會計師外出辦理納稅申報等業務。經過一個月時間的記賬實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真正參與會計業務核算。
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將校外實訓基地直接建立在代理記賬公司或在校內建立代理記賬公司的分部,這樣的合作單位一般選擇會計師事務所或會計公司。因為會計師事務所和會計公司開展工作不需要大型設備和機器,主要依靠人力資源,因此,對辦公場所面積要求不會太大,有間實訓室就足夠。學校提供辦公場地免費給會計代理記賬公司使用,這能使會計代理記賬公司減少租賃場地的租金,在校內辦公過程中還可享受到在學校食堂搭伙就餐和共用水電等利益,在記賬過程中的某些業務也可以安排給學生辦理,畢業的學生又能擴大代理記賬公司的社會影響。會計代理記賬公司來校設點辦公,能使學校的財會專業教學可隨時與實際相聯系,學校分批組織學生參與記賬公司的全過程會計業務核算,提高學生核算會計業務的能力,還能使財會專業教師及時掌握實際會計業務的發展動態,有助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協作。
會計仿真模擬實訓室是全仿真模擬企業會計環境的綜合模擬實訓室。目前,我校的模擬仿真實訓室建設內容已包括會計分崗位模擬實訓平臺、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平臺、納稅申報平臺、會計電算化實訓平臺。實訓內容包括主體企業、客戶企業和相關部門三個部分,建有電算化操作工位和教師控制臺,可同時容納幾十人參加實訓。通過仿真模擬實訓,能使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內部控制設計、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傳遞,訓練學生的分單技能和會計電算化處理技能。模擬實驗方式與校外實習方式比較,更具有經濟、省時以及便于對實習內容按教學要求進行再加工、再設計的特點,是理論、實訓一體化的教學場所。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真實企業的區別在于不能將經濟效益擺在第一位,應更注重其實訓職能,但是其經濟效益也不容忽視。因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本質仍然是一個企業實體,效益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只有實現效益,生產性實訓基地才能長期生存,才能保證學生校內頂崗實習按計劃有序進行;同時也只有實現效益,才能保證提供服務的質量和學生實訓的質量,畢竟適度的經濟效益有助于提高教師、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是增大學生受益面與提高服務質量很難兩全,因為學生中有服務能力且肯鉆研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若片面追求學生的受益面,必然會使代理公司的服務質量和整體能力下降。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去完善雙贏機制,以實現教學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生產性實訓基地中,教學實訓是一條線,生產服務又是一條線,屬于雙線運行,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協調機制。對于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業務運行和實踐教學,若學校管理過嚴過死易扼殺活力,若放任自流,又易導致迷失方向、停止不前。因此要協調好生產性實訓基地業務運行和教學運行的關系,在不影響財務公司業務運行的前提下實施教學。由于公司業務運行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在時間和空間安排上可能與慣常的教學安排發生沖突,因此會計實訓教學安排應打破常規,更加靈活地加以安排,在強調靈活性的同時也要注意計劃性。部分會計實踐教學可采用小班化、分批次、綜合性、跟蹤式的教學,教學運行更為復雜,如果沒有精細化的管理,缺少計劃性,容易出現教學運行混亂。這就對學校的教學運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財務管理與利益分配直接關系到實訓基地的正常運營,也關系到校企雙方的核心利益。作為企業部門,存在著原材料、設備維修費用、學生薪酬等運營成本;作為實踐教學場所,也存在著實訓耗材、指導教師課時等辦學費用。因些,要制訂生產性實訓經費管理辦法,根據校企合作協議,對生產性實訓使用的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進行管理,嚴格執行生產性實訓經費預算,建立一個完整的生產性實訓基地財務核算系統,主要用于學生實訓項目的耗材、會計師的實訓指導課時費、參與教學課程建設的工資等都要計入學校的辦學成本,企業對參與頂崗生產的學生支付的報酬,對學校提供的場地、設備支付的租金,以及設備的維護和場地的水電等運營費用都要計入企業的生產成本。
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實現工作團隊的“無界化”,必須建立學校教師與會計指導人員身份融通機制,鼓勵校企雙方人員的相互聘任和兼職,即企業的會計師和會計主管不僅要承擔專業實踐課的教學,還要全程參與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學校專業教師也要進入實訓基地,工作業績由實訓基地考核。同時,對行業技術大師和高級人才,學校和企業要啟動“共引共享”機制,即以“學校提供事業編制+企業提供高薪”的方式,共引共享行業內項尖的技術大師和高級管理人才。
生產性實訓基地具有雙重性質,它可以是企業的一個部門,又是學校的一個實訓基地,但本質屬性是企業。因此,校內實訓基地要建立和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設計合理的業務流程,制訂和執行代理記賬業務規范,同時,為了保障生產性實訓基地平穩有序運行,學校應建立和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比如《實訓教師考核辦法》、《實訓學生守則》、《員工管理考核制度》、《保密制度》等,增強師生角色意識,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證。制訂與理論教學相適應的實踐訓練計劃、實踐訓練大綱、實踐訓練指導、實踐考核辦法等實踐教學計劃管理辦法,嚴格操作規程,爭取做到人員結構合理,崗位職責明確,保證實訓基地運行規范有序。
對于學校來說,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其目的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更好地培養會計專業人才。因此,要充分挖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功能,服務于教育教學。打造會計項目化課程平臺,實訓基礎將會計、出納崗位、稅收計算、納稅申報等經濟業務資源開發成為學生的實訓項目和實訓內容。這些業務包括:出納崗位、記賬崗位、報表崗位、賬簿審核、納稅崗位、會計檔案整理、稽核等。代理記賬部門的日常業務由學生來操作完成,專職會計師實施具體指導,從而將學生學習的《企業賬務處理》、《出納實務》、《納稅實務》、《成本會計》、《會計技能》等課程的實踐由企業的實際經濟業務來體現,實現了在校內外的生產性崗位實訓。
實訓指導教師對實訓學習情景的創設、實訓流程的設計、進度安排、內容的組織、手段的運用、學習過程的監控起著主導作用,是實訓教學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數量適中、結構合理的實訓指導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教學水平。要鼓勵學校教師與學生一起進入到會計師事務所實踐或掛職鍛煉,提高實戰經驗;參與各種審計、評估、代理記賬項目,優化知識結構;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國家、省級的各種專業培訓進修,學習其先進的實訓教學理念和方法,開闊視野;聘請高級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和參與實訓教學,實現教學相長。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引入行業企業標準,進行考核指標設計,內容包括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和工作規范等,學生從進入實訓崗位開始,實訓基地就應對每位學生的實訓過程進行全面記錄,進行綜合的評價考核,學生考核合格方可獲得學分。同時進入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學生實際上也是企業的準員工,作為員工應遵守企業的考勤紀律、業務操作規范和職業操守,這比一般的學校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角色轉化,樹立服務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同時可以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對優秀學生授予優秀員工證書和經濟獎勵等,以更好地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在基地建立企業化考核制度,結合職業素養和工作任務對學生進行考核。具體考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職業素質是否過硬,主要包括商業保密、勞動紀律、工作態度、禮貌服務、與顧客溝通和服從意識等。(2)業務技能是否熟練,包括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基本技能包括:點鈔技術、書寫規范、漢字輸入等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包括:票據差錯率、票據作廢率、銀行退票率、記賬準確率、納稅計算、報表完成和會計檔案整理等。(3)稽核及財務分析報告是否準確,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分析問題及分析的合理性、解決問題及解決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