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遺產稅是對財產所有者去世后遺留的財產征稅,通常包括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征收的稅收和對繼承人繼承的遺產征收的稅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稅制改革的深入,開征遺產稅一直備受爭議。故本文從遺產稅對于我國開征遺產稅的主要意義及問題分析入手,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分析。
本文通過對我國開征遺產稅主要意義及相關問題分析研究,探求一種通過開征遺產稅緩解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兩極差距較大的現狀的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開征遺產稅的意義 開征問題 需解除的疑慮 開征建議
本文從遺產稅開征可能帶來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比較深入、全面地分析中國開征遺產稅的若干問題。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重點介紹了選題意義及主要結構;第二部分,重點介紹了我國開征遺產稅的主要意義;第三部分,分析我國開征遺產稅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第四部分,小結需要解除的疑慮及幾點開征建議。
一、我國開征遺產稅的主要意義
(一)調節收入分配及財富分配,緩解貧富懸殊的矛盾
遺產稅是一種“富人稅”,納稅人是繼承的財產達到一定金額情況下按不同稅率征收的一種直接稅。作為一種“富人稅”,它將部分富人的遺產轉為國家所有,部分用于社會保障領域,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利于調節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貧富懸殊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先富帶后富的政策,優先發展部分地區和部分行業,鼓勵一部分人先富。這確實使得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中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3645.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81元,到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516282.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8420元)。但仍然存在較多的貧困人口(國家統計局2013年統計年鑒中2012年城鎮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中,最低收入戶6590戶,其中困難戶3287,占全國總戶數的5%,而農村居民中等偏下收入及低收入戶數占到了40%)。這些數據表明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比較困難,其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尚未滿足。國家應采取措施來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開征遺產稅,可以作為籌集資金的一種有效措施。
遺產稅的開征可以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將一部分富人收入收歸國有,用于改善貧困人口生活水平,調節收入差距過大,緩解社會貧富懸殊的矛盾,實現社會穩定。
經濟學上的財富是指物品按價值計算的富裕程度,或者對這些物品的控制和處理的狀況。財富的概念包括了貨幣、不動產、所有權。許多國家,財富還包括了對基礎服務的享受,如醫療衛生,及農作物家畜的擁有權。遺產的存在本身就不具有公平性。它使一部分富人的財富留給后代,造就一大批富二代,擁有優越的財富背景,使得他們有更多深造的機會、基礎資金或者利用金錢進行錢權交易,從而積累了更多的財富,形成了大批的富N代。相反貧二代就陷入相反的惡性循環,形成了大批的貧N代。
開征遺產稅,使不同階層在財富上有一個重新分配的過程。避免財富始終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有利于實現代際公平。
(二)補充個人所得稅的不足,增加一定地方財政收入
個人所得稅是我國稅收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也是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流失率在40%以上,很大程度上源于稅制的缺陷。我國個人所得稅采取的是正列舉法,在現行的列舉規定中,沒有明確的規定資本利得等財產收入項目,造成我國相當大的稅源損失。隨著經濟的發展,普通百姓積累起越來越多的個人財富。目前中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雖然基數比較小,但發展空間很大。而遺產稅的開征,通過對財富收入的重新分配可以緩解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流水,彌補其不足。
出于經濟效率和外國稅制接軌等方面的考慮,中國的所得稅不能實行過高的稅率,又由于中國經濟轉軌時期分配關系的不規范和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所得稅征收不足難以避免。遺產稅作為對其的補充和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不足。
我國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以營業稅為主(國家統計局2013年統計年鑒中,地方財政中財政收入為61078.29億元,稅收收入為47319.08億元,其中營業稅收入為15542.91億元,占到稅收收入的33%)。隨著營改增在全國的推廣。營業稅將以共享稅的形式呈現,地方財政將面臨未知困境。遺產稅是一個稅源穩定,具有一定潛力的稅種,目前可能稅款有限,但對于地方財政而言也可以緩解其財政壓力。
(三)健全我國的財產課稅體系,完善中國稅制
理論上,財產稅的課稅范圍應涵蓋財產的所有和轉移兩個基本環節。而我國現有的財產稅法體系中,對私人合法財產的轉移,還未開設相關稅種,并且遺產稅就本身的特點而言,是所得的延伸,對遺產所得的征稅。開征遺產稅是對我國財產稅制的完善,可填補我國現行稅制的空白。
(四)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傳遞正能量,鼓勵人們投身公益事業
征收遺產稅,可使部分富人轉變其觀念,若考慮其后代無力承擔巨大的遺產稅負擔,就會將其財富全部或部分捐獻給公益事業。增強了人們的公共意識,鼓勵人們向社會公益事業捐贈,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同時其后代因不再有巨額財富可以依賴,也可鼓勵其勤勞致富,抑制不勞而獲的思想。
(五)在對外交往中維護我國的稅收主權和利益,避免自動放棄遺產稅的稅收管轄權
目前,一些征收遺產稅的國家對中國公民在其境內的遺產和本國公民在中國境內的遺產征收遺產稅,而中國未開征遺產稅,則等于我國單方面放棄了這方面的稅收管轄權。這種情況下使我國在國際稅收方面的權益受到損害,造成國際地位的不平等。
二、我國開征遺產稅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營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處于初級階段,不利于財富的積累
我國民營經濟的財富主要用于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技術研發開拓市場等方面。屬于經營性的財產,而對于這部分財富征遺產稅,可能造成沖擊,造成其資金鏈的斷裂,不利于企業正常運轉,不利于財富積累。
中國民營經濟的致富者,大部分為創業者,其財富以經營性的財產為主。按照國際慣例,應對其予以扣除或照顧。開征遺產稅會對民營經濟造成沖擊,帶來資金外流,或者是造成畸形消費,生產積極性下降等負面影響。
(二)征稅應考慮周邊國家的情況,征稅可能造成人才資本外流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遺產稅扣除額一般比較高,若參照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做法,采取“多扣除,低稅率”,難以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若采用“少扣除,高稅率”的做法,則會造成富人群體反彈,甚至導致人才資本的外流。
(三)遺產稅是一復雜稅種,征管要求高,我國的征管能力難達到要求,且我國缺乏相應的配套體系與法律依據,對稅源監控能力弱。主要從我國的制度性原因、實施性原因及稅收環境三方面來分析
從我國制度性因素分析,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存在著缺陷。我國的稅制比較復雜,稅種過多,尤其是地方稅種過多,一些稅收法律、法規過于復雜,技術性過強,無法被普通公民準確理解,具有很大的不定因素。且稅制改革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整個稅收管理面臨的經濟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的稅收制度、稅收政策和稅收征管必須適應這些變化,及早提出相應措施,提高征管能力和水平。
從我國實施性的因素來分析。首先是對稅源的監控不利。目前的征管模式最大特點是由管戶變為管事,人為割裂了管戶和管事的內在關系,往往更多地強調為納稅人服務和加強稽查而忽略對納稅人的日常管理,稅務部門有些承諾服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以犧牲管理為代價,放棄必要的執法職責。一些征管制度的特殊規定,也導致了稅收征管能力的下降。
其次,征管手段落后,征管效率不高。稅務部門的組織結構不合理,存在著縱向分割和橫向分割的問題。所謂縱向分割指稅務部門上下機構不對口,橫向分割指分稅制后,地方稅務機構既受上級稅務機構領導又要向地方政府負責,形成雙重領導,雙重監督的問題。稅收征管信息化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各地征管改革進度不一致,征管業務流程不統一、不規范。目前全國稅務系統的軟件開發和應用還不統一,軟件平臺不統一,應用系統整合難度大,數據共享的程度低。
再次,我國稅收法律體系不健全,法律的約束力差。中國目前尚沒有一部對稅收活動中共性的問題進行規范,對各單位具有統領、約束、指導和協調作用的稅收基本法,使得一些稅收基本問題和共性問題缺乏權威認定,各單行稅法之間協調性差,且我國稅收立法的層次較低,征管法不完備,缺乏具有法律約束力用以規范稅務機構執法切實可行的規范。
從我國的用稅環境方面分析,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不高,普遍存在偷逃稅心理。我國護稅協稅方面也存在問題,地方政府干預稅收執法,護稅協稅單位不作為。從用稅環境來看,我國每年預算、決算都經人大審議通過,且每年都要對社會公布,但總體而言,財政預算、決算都只是公布一些大類支出,公眾只能了解財政支出的大類結構,至于具體的項目是否合理則無從判斷。且預算的追加比較隨意,人大的審議監督作用也有待于進一步發揮。
三、小結
中國開征遺產稅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利于調節我國的收入分配,而且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補充個人所得稅的不足,健全我國稅制,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利于在國際社會中維護我國稅收權益。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我國開征遺產稅存在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不會永遠成為我國在開征遺產稅道路上的絆腳石。
長期來看,開征遺產稅并不會影響民營經濟的發展。不會造成畸形消費,人才資本外流。
遺產稅是針對少數富人開征的,其征稅范圍和數量都十分有限。不會產生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影響。中國投資環境總體不錯,前景看好,投資吸引力遠遠大于征稅遺產稅的阻力。并且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不大可能因為未來征收遺產稅而改變其發展戰略或改變其個人消費方式。
中國的稅收征管能力在逐漸增強。隨著稅制的改革完善,現代技術的運用,征管水平、能力、稅源的監控能力都在增強。長遠來看,應對中國開征遺產稅充滿信心。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批擁有大量財產的人,但其財產分散隱蔽,究其原因,我尚未建立起全面的財產登記、財產評估體系及財產轉移制度,因而稅源監控難度大。且我國尚未形成財產界定,財產稅方面的法律體系,征收遺產稅缺乏相關法律依據,人們的納稅意識不高。
基于此,對我國開征遺產稅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稅務部門要取得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管理部門的支持,建立健全財產登記、財產評估、財產轉移制度,加強對稅源的監控。
二是要對民法、繼承法相關法律進行完善修正,為我國開征遺產稅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據,同時也為人們依法納稅提供依據。
三是加強對遺產稅地宣傳,增強人們的納稅意識。納稅人的稅收遵守意識表明納稅人對稅收法律制度的認可,是稅收法律實施的重要支撐。只有納稅人具有良好的納稅遵守意識,才能夠按稅法規定自覺納稅。首先,必須通過加強政府部門的廉政建設,尤其是財政稅務部門和其他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部門的廉政建設,來堵住那些逃避稅收而尋找的突破口。其次,在稅務經費中要列專項用于稅法宣傳,尤其是對個人所得稅的宣傳。
四是加強對稅源的監控。可以實行雙向申報制度,通過納稅人自行申報同向納稅人發生支付單位的申報兩種方式避免偷逃稅,加強對稅源監控。對遺產稅征收的難點在于其隱性化,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規范財產轉移制度,同時建立相應的社會信譽約束機制。
總之,遺產稅是一種政策性強且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稅種,雖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常有來看都可以解決。中國應盡快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遺產稅制度,為中國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佐,石堅.遺產稅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咸春龍.中國個人所得稅流失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3]周廣人.中國稅收征管能力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6.
[4]楊紫煊.經濟法研究第4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基礎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
作者簡介:王群群(1991-),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畢業于云南大學,研究方向:財政學。